周慧君行书书法欣赏 从周慧珺书法的“雅俗共赏”说起

2018-0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个人的书法展,展出地点又在鲜为人知的新展厅--这样的展览会火吗?一位女书法家,用其号召力作出了喜人的回答:周慧珺从艺60周年书法作品展,让

一个人的书法展,展出地点又在鲜为人知的新展厅——这样的展览会火吗?一位女书法家,用其号召力作出了喜人的回答:周慧珺从艺60周年书法作品展,让拥趸们近悦远来,有的甚至“打飞的”奔赴,就为一睹她和她的作品的风采。

4月30日,周慧珺的个展在上海文艺会堂落幕。办展期间,每天有成百上千的观众络绎前来。在展厅里,你能看到有举家同来的;有推着婴儿车、扶着老人的;也有老师带着学生的;有九十高龄的老夫妻一同来的;有八十多岁的老姐妹手搀手来的;也有腿脚不便坐轮椅来的;还有更“忠实的观众”——他们从外省市赶来,宾馆就订在展厅附近,连续五天,每天到展厅观展……

忍不住要追问:为什么,无论是业内行家还是书法爱好者,无论是身居高位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对周慧珺的书法如此喜爱甚至如痴如醉呢?在研讨会上,各路专家从各个角度阐释了她获得“雅俗共赏”的奥秘。

这个奥秘,就是一位艺术家的“艺品”和“人品”。

周慧珺的“艺品”之高,在眼下的上海书坛,有口皆碑,即便放在全国,也可视为“书法界的一面旗帜”。上世纪七十年代,周慧珺的《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一经问世,便迅速风靡全国,让压抑许久的一代人重新升腾起对书法的痴迷与狂热,很多人如获至宝,心追手摹。

从此周慧珺的名字也随着这本字帖传遍大江南北,深深印入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心中。不唯此帖,后来印行的 《长恨歌字帖》《爱国诗词行书字帖》 等也是一纸风行洛阳纸贵,有的印了20多版尚不能满足读者需求。

周慧珺遍临天下碑帖,背靠丰沃传统;然而她又绝非泥古不化,而是将传统化为骨血,推陈出新。她的字,从“秀美”到“壮美”,一路走来,写就了一篇“传统与创新熔于一炉”的大文章。这就让我想到京剧名家张火丁的“火爆”——这位没有“明星做派”的京剧演员,硬是靠着扎实功底和独特追求,赢得粉丝无数,每回演出都是一票难求。

这就不禁让人感叹: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家,确实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当其艺术魅力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不用大声喧哗,自会花香蝶来,知音无数。有趣的是,如今的周慧珺和张火丁,一位酷爱京剧,一位拜师学书,惺惺相惜,英雄同道,堪为艺术楷模,令人欣慰。

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周慧珺在几十年重病缠身、步履维艰的苦痛中,以书法为生命的坚毅心志,不但没有消沉,而且愈加锐意探求,从而取得了令人景仰的成就。从浅层的表象看,周慧珺“风采”并不出众,甚至可视之为“弱项”:她的朴实无华和不善言辞,几成性格特征。认识她的人,无不为她的谦虚为人所折服。

然而,周慧珺的“低调”并不预示“保守”。恰恰相反,她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灵,她与时俱进,甚至引领潮流,在书法实践上不断带给人们惊喜。她还喜爱像台湾的邓丽君、香港的梅艳芳、大陆的毛阿敏这样的“流行歌手”,听到梅艳芳伤逝的消息不禁扼腕长叹。她的书法之所以能够“雅俗共赏”,正是因为她始终胸有传统与潮流。而她本人的外在表现,则是在铸炼人格和艺术中,造就了“大音希声”的形象。

某种意义上,周慧珺的“雅俗共赏”,不止对书法界,而对整个艺术界乃至全社会都有借鉴价值。过去有些人觉得“雅俗共赏”意味着“不够高级”,于是以此为由总是“端着”。但说到底,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一元论。纵观艺术大师的创造,每每都是深入浅出、简洁到位的,心里有读者有观众有人民,就会反复考量“如何传达得更远”的命题。

周慧珺的书法艺术能够数十年引领书法潮流,光是这样的“高度”,就足以显示其“高”,她的雅俗共赏,恰恰是其“高级”和“高度”的外在表现。这样的境界和追求,值得艺术同道学习。

这次书法展在文艺界已然成为“现象级”。而其辐射的“周慧珺现象”,对我们理解塑造品牌、精进艺术、铸炼品格、德艺双馨……实在具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