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鄂湘的父亲 与法相随的追梦人:记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

2017-1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湘鄂交界的公安县到世界著名学府耶鲁大学;从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大法官到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路走来,万鄂湘积累了丰富的法学理论和实践功底,

从湘鄂交界的公安县到世界著名学府耶鲁大学;从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大法官到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路走来,万鄂湘积累了丰富的法学理论和实践功底,并将其应用在参政议政领域。作为学者型的党派中央主席,他儒雅谦逊、敏捷睿智。曾有记者在采访万鄂湘之后感叹道:“中国的知识分子无愧于‘民族脊梁’的称呼,敢为先,敢担当,有大义,有远谋。”

“法律人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一辈子与法相随”

2013年3月14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万鄂湘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从学法、教法、用法、司法,直至进入共和国最高司法机关、立法机关,万鄂湘实现了又一次华丽转身。

“法律人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一辈子与法相随。”万鄂湘说,“我是一个幸运儿,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口都遇上了好时机,而且每一环都与法有关。”他的话语中透着无限感恩。

事实上,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预备的。

1956年,万鄂湘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的一个小镇,1973年,年仅17岁的他到公安县达河公社联华三队插队当知识青年。每天干完繁重的农活,他总不忘看看书本。 1977年,万鄂湘被顺利录取到武汉大学外文系学习英语。

临近毕业的一个契机,改变了万鄂湘的人生轨迹。

那年,万鄂湘偶然参加了校内“民主与法治”辩论赛,当时虽然以犀利的谈锋战胜对手,但捧得奖状的他却没有沾沾自喜。激烈思辨的过程,使他对中国的法治发展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为此,他决定转学对国家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有帮助的国际法。

因为有扎实英文基础,万鄂湘在国际法学习过程中如鱼得水。1981年,万鄂湘考取了武汉大学国际法专业研究生。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又继续考取该校在职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国际法学家韩德培教授。1985年,在全国选派留学生考试中,万鄂湘以优异的成绩被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录取,开始在法学海洋里尽情遨游。

国内国外两所顶尖法学院的浸润,使万鄂湘不仅储备了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兼具前瞻的国际视角。学成后他毅然归国开始教授法学。

1993年,37岁的万鄂湘被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万鄂湘本人也成长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并入选教育部的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在身兼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等职务的同时,1996年,万鄂湘被任命为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1999年,又被任命为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2000年4月29日,年仅44岁的万鄂湘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从农村知识青年到樱花园苦读,从英语专业学生到法学博导再到大法官的道路,使万鄂湘感慨万千。在他看来,“大法官”不仅是对学识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一位法学家人格的最大认同。

“不是我个人有多大能耐,而是我赶上了好时候——一是近年来中共中央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更加重视,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二是我国加入WTO,国家确实需要学国际法的专业人才;三是最高人民法院对领导班子的知识层面要求提高了。”万鄂湘如此阐释自己一路顺利的仕途。

万鄂湘集年龄、专业和党派三方面优势于一身,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位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领导职务的民主党派人士。

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12年,万鄂湘主要分管涉外商事审判、海事审判和法官培训的工作。在这一阶段,他直接参与了司法改革的每一个进程。

海事审判中,很多案件标的上亿甚至十几亿。而涉外商事案件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国际纠纷,国际纠纷又可能演变成国际政治或外交问题。在万鄂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海事审判和涉外商事审判取得了巨大进步,有些判例还被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引用。他分管的民四庭在服判息诉率、裁判公信力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确保了中国的司法审判在国际上的声誉。

如今,万鄂湘从司法岗位转移到立法岗位,势必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万鄂湘感叹地说:“个人的梦想如果不能与国家的脉搏一起跳动,那么梦想都是空想。只有跟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百姓的幸福需求息息相关,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不让任何一个困难家庭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掉队”

2012年底,在民革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万鄂湘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接过新一轮接力棒。

“民革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是民革的宝贵财富,值得每一个民革党员,包括我自己好好学习和继承。”作为民革新一届领导人,万鄂湘十分关注民革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和参政议政能力建设。

万鄂湘指出,社会和法制是近年来民革参政议政的工作亮点。目前,在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民革党员中,有省高院副院长5人,省检察院副检察长4人,省司法厅副厅长3人,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7人,市级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3人。从事司法部门工作的干部497人,律师2032人。万鄂湘对民革党员中的法治人才相当熟稔。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这让万鄂湘看到了民革参政议政工作的着力点。在万鄂湘看来,依法治国就是通过法律的实施,实现对社会公平和公民权益的法治保障。

在当前的纠纷解决方式中,有不少群众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是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而是踏上了上访之路。信“访”不信“法”,原因何在?万鄂湘首先给出了一组对比:俄罗斯只有1.3亿人口,每年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多达500多万件;我国有13亿人口,每年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却长期徘徊在11至12万件间。

“也就是说,我国司法道路行走的艰辛使百姓不得不绕道走上信访之路。”万鄂湘说:“当前,我国行政诉讼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方法院不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受理之后审理难,裁判之后执行更难。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又与我国当前司法权行使的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万鄂湘认为,对行政诉讼案件实行跨行政区域管辖的制度性改革、建立专门的行政法院,是解决信“访”不信“法”问题的有效途径。

依法治国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难题,都是万鄂湘带领下的民革中央关注的重点。

事实上,在履新之初,万鄂湘就对民革如何发挥参政党职能做好了新的规划。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标准理应成为民革党员自我要求的标准。而在这一标准的阐述中,万鄂湘提到最多的字眼,也是社会公平和权益保障。

“修身”就是注重品德修养和知识涵养,每个民革党员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付出努力,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齐家”,就是10万民革党员要亲如一家,要互相关爱。

“民革法律界人才多,这些专业知识群体要好好利用起来。”万鄂湘认为,民革党员发挥专业优势,为所有残疾人士、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农村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和帮扶的过程,本身就是参与“治国”的过程。

“平天下”,就是注重公平,创造公平的机会,让每个家庭包括贫困家庭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万鄂湘认为,民革要把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在帮扶活动中找到参政议政的议题,在各级政协和人大的提案议案中反映基层民众的困难困境,实实在在地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实现心中的梦想。

万鄂湘介绍,从今年开始,民革将开展“支部牵手困难家庭”的活动,调动每个党员的积极性,持之以恒地为社会弱势群体输入爱心力量。这样,民革的能量就能从组织内部延伸到社会层面。

5月16日,民革中央2013年度重点调研正式开启,调研主题为“农村困难群众权益保障问题”。万鄂湘强调,今年调研主题是民革中央将“三农”和“社会法制建设”两大重点领域的结合,意在深入了解困难群体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以此就农村困难群众的权益保障问题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言献策。这也将成为今后民革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抓手和载体。

“只有实现每一个弱势者的中国梦,才可能实现全体国人的中国梦。”万鄂湘认为,民革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做好助梦人,配合好执政党,实现助梦与追梦的完美结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为民革履行职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民革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万鄂湘信心满怀地表示,“未来五年,民革将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参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搞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全面开创民革工作新局面。”

人生三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寻其乐

万鄂湘的学生曾用“人生三乐”来描述他: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寻其乐。对此,他周边的人都深以为然。

在万鄂湘的人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母亲。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下,万鄂湘认为为人最大的乐趣便是助人。他说,人生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是最后都要回到一个根本上,就是人品必须正直善良,要知恩图报,以助人为乐。

让万鄂湘最引以为豪的助人方式便是创建“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在那里他实践着自己的“三最”理想:用最优质的法律人才为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最优质的法律帮助。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法律援助在我国的法律体系内还是完全空白。但万鄂湘认识到,社会上存在包括残疾人士、老年人、妇女和普通“小人物”等在内的困难群体,他们的声音很微弱,但是却不能忽视。1992年5月,由以万鄂湘为主创建的“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在武汉大学诞生,它也成为中国第一个法律援助机构。

20多年来,该中心面向全国,为无数社会弱者提供义务法律服务,帮助他们走出了绝望和无助的困难境地。随着“中心”所做实事的增多,不但国内媒体相继报道,美国《商业周刊》也以封面故事的形式介绍了这一发生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律界的新鲜事,“中心”已经成为武汉大学的一块金字招牌。

万鄂湘曾说过:“由于工作岗位的转变,我已不能直接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但是,对于一些司法过程中明显的颠倒黑白的情况,我会认真过问,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从内心讲,我一直非常钟爱法律援助事业,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它的成长。”

除了法律援助,万鄂湘还积极通过其他渠道助人,“珞珈改变命运工程”就是一个典型。2005年,万鄂湘到贵州考察时,发现当地很多贫困高中生上学困难,甚至有些基层法院的法官,为了孩子上学,白天审判,下班之后蹬三轮车为孩子攒学费。这让万鄂湘感到很痛心,当即,他就决定设立一个资助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的项目。

回北京以后,万鄂湘通过武大北京校友会,发起了“珞珈改变命运工程”,请每一位校友牵手一个贫困高中生家庭。在万鄂湘的感召下,校友们纷纷解囊,很快就筹集到50万元。这些善款委托贵州高级法院、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进行发放。更让万鄂湘欣慰的是,该行动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家斥资解决了各地贫困高中生的学费和食宿问题。

万鄂湘认为,助人,不仅要帮助一个具体对象,更重要的是创立一种制度来帮助更多的人。

在享受“助人为乐”的同时,也要坚持“知足常乐”。面对记者,万鄂湘坦然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他说,当还是农村知识青年时,他的第一个梦想就是能回到城里当一个木匠。上了大学之后他梦想能够考上研究生,换个专业。当了教授以后的梦想就是希望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当中,而通过法律援助机构这个梦想也实现了。他认为所有的梦想都应该比当下更高一点点,但是不能太高。“知足本身就能带来快乐。”

在工作之外,万鄂湘是一个有广泛兴趣的人。他当过乐队的队长,熟谙多种民间乐器,如笛子、二胡、京胡、扬琴等。他还当过武术队的教练和体操队的教练。用他的话来说,“涉猎越广,就越容易触类旁通。”

摄影、摄像是万鄂湘坚持30多年的兴趣爱好。在万鄂湘的手机中,珍藏着一段他为恩师梁西教授和其夫人制作的“钻石婚纪念”高清MTV。流畅的画面、精心的剪辑,不仅展示了万鄂湘精湛的技术,还流淌出他对恩师炽热的感恩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