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刘昕的照片 中国大学的人才竞赛|人大NPE视点

2018-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天,教育部召开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会,再次明确"不鼓励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竞争带来活力,流动创造价值.如果中西部和东北的矿产不卖给东南沿海或出口,这对当地是好事吗?教育部用心良苦,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教育发展当然是对的,但这种方式未必是有效的.如果既要鼓励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教育发展,又要防止其他地区恶性挖角,可以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教育投入,对国家级人才项目冠以"中西部"或"东北部"的限制性头衔.

昨天,教育部召开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会,再次明确“不鼓励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竞争带来活力,流动创造价值。如果中西部和东北的矿产不卖给东南沿海或出口,这对当地是好事吗?教育部用心良苦,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教育发展当然是对的,但这种方式未必是有效的。

如果既要鼓励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教育发展,又要防止其他地区恶性挖角,可以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教育投入,对国家级人才项目冠以“中西部”或“东北部”的限制性头衔。一刀切地阻止人才流动,不利于人才发挥最大价值。——聂辉华 2017年2月25日

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高端人才吸引计划,期望从全球延揽人才回国效力。但是,中国高校之间却在上演愈演愈烈的“窝里斗”,使人才争夺战日益变味变质,乃至偏离其初衷。中国教育部最近印发文件,要求“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并且“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但是, 政府的一厢情愿和一纸文件,很难阻止高校之间相互“挖角”。推动中国高校从海外引进人才,却不允许人才在中国高校之间自由流动,这种逻辑很难自圆其说。与此同时,这份文件也同教育部不久前出台的“双一流”政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背道而驰,无法推动大学有序竞争和差别发展。

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扭曲激励格局相比,如今大学科教人员的待遇可谓今非昔比。一些高校推出类似于西方国家的终身教职计划(tenure track),通过“双轨制”和年薪制来打破缺乏激励的“铁饭碗”体制。

与过去“铁板一块”的人才管理体制相比,大学自由竞逐人才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宝贵机遇,也使高校更加重视和关注人才。这就像体育赛事俱乐部之间的转会大战一样,人才流动使俱乐部更加重视培育和利用人才,使崭露头角者脱颖而出并人尽其用,使人才得到最佳匹配,最终获得人才市场的均衡。此外,当教授受大学礼遇时,自由的就业市场也可以确保学术研究的独立性,避免科研人员因为担心“饭碗”不保而噤若寒蝉。

高层次人才在各个高校之间腾挪转移,不仅打破了常规人才管理的制度禁锢,而且令兄弟高校之间“剑拔弩张”。一些高校为了竞聘高层次人才,待遇不惜“一人一议”,纷纷开出天价筹码。

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为了留住重金聘用的人才,不得不千方百计设置档案、户籍等重重人才流出壁垒,避免落得“人财两空”。更为重要的是,高校人才战完全“向钱看”,通过各种薪资配套计划吸引人才。但是,科研人员注重的不止是物质和金钱,更看重的是科研氛围和职业前景。这种人才战等于把人才物化和数量化,因此是南辕北辙的竞赛策略。

同大学教授的劳动付出和社会地位相比,他们的薪资仍然无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提并论。特别是在一线城市苦苦挣扎的大学青年教师,被社会讥讽为“青椒”,普遍面临压力过大、待遇偏低和住房难题,无法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

“煮熟的鸭子也会飞”,一些高校刻意避免“为他人做嫁衣”。与其苦心培育迟早都会走的人才,不如抢夺竞争对手已经培养的人才。因此人才战只是肥了顶着“头衔”且四处流动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并未真正树立重视和利用人才的观念,无法惠及大多数在一线奋战的科研人员。

人才流动从根本上来说是市场行为,因此应该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政府片面追求地区间平衡,却可能牺牲人才配置效率,并会诱发更加扭曲乃至畸形的“价格战”。高层次人才竞赛的背后,仍然是教育部的“指挥棒”在作祟。

无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排名主要以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家、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为依据,而这种“数人头”的做法助长了高校之间的恶性人才战。吊诡的是,恰恰是教育部、组织部和其他党政部门设立了这些国家人才计划和重大科研项目,才使这些“头衔”入选者得以身价倍增。

换句话说,政府部门使大学高层次人才有了更强的标识度,使任何高校都可以拿着各类人才计划的入选名单去“哄抬物价”和竞价抢人。

中国大学的人才管理仍然逃脱不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境地,而教育管理部门依然无法走出计划经济的命令思维。只有放开人才管理,推动优胜劣汰,才能正本清源。当然,人才战会导致“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进一步拉大高校之间的差距。“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战,还会让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校一才难求,使区域战略计划得不到支撑。

但是,人才流动有其内在的规律,而并非盲目乱飞的无头苍蝇。人才流动与优化配置,也有利于高校逐步分流。与其埋怨甚至禁止发达地区和优质高校竞逐人才,被“挖墙脚”的地区和大学也需要反躬自省,寻找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更好路径。

比如,官本位和行政化的大学管理是否让科研人员甘愿“出走”?为人才提供的工作条件和配套服务是否还远远不够?与其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是否可以独辟蹊径地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认真回答,人才流失固然禁得了一时,却也无法可持续管理人才。

更加重要的是,禁锢人才流动可能在变相保护落后,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双输格局。比如,海外人才如果认识到这些弱势的地区和高校一旦进入就出不来,那么会进一步恶化它们招引人才的劣势地位。

(本文发表于2017年2月13日《联合早报》,作者马亮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反腐败与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大NPE视点”是“聂氏政经评论”(ID: RUC_NIE)的新栏目,主要刊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反腐败与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NPE)的资政成果。人大国发院NPE致力于采取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目前由国发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兼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