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借东风 乱世伶人马连良文革风暴中不堪受辱郁郁而终

2017-06-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提示: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回民家庭,唱戏挣钱,为的是养家糊口.少年学艺,他两入富连成科班,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日后终成大器.他的一曲<借东风>,风靡大江南北,让

核心提示: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回民家庭,唱戏挣钱,为的是养家糊口。少年学艺,他两入富连成科班,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日后终成大器。他的一曲《借东风》,风靡大江南北,让他得到了"活孔明"的称号。他那一段"劝千岁",唱得行云流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流行曲。

在舞台上,他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一代宗师,引领中国京剧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生活中,他是坦诚谦逊、温文尔雅的正人君子,却在动荡的乱世中,尝尽悲欢离合。不信东风唤不回--乱世伶人马连良。

      凤凰卫视6月11日《皇牌大放送》,以下为文字实录:     

马连良出生贫寒进"富连成科班"学艺

画外音:向纪念大会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习天书,玄妙法,犹如反掌。

王鲁湘:今天,要提起诸葛亮,人们可能会联想起演员唐国强,但是回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提起诸葛亮来,人们脑海中一定立刻蹦出一个人,那就是京剧舞台上的马连良先生,在那个娱乐活动远不如今天丰富的时代,马连良凭借他雍容华贵的扮相,折服了台下所有的观众,而他的唱腔则如同今天的流行音乐,风靡大江南北,传唱在街头巷尾。

舞台上的马连良就是这样一个呼风唤雨的英杰,而回到现实之中,他却尝尽了那个乱世的悲欢离合,最终和他的艺术一起随风仙逝。

解说:这张珍贵的照片是马连良所在的富连成科班,"连"字辈学生的大合影,"连"字辈是富连成的第二科,这一科的所有学生都在入科时起了学名,中间带一个"连"字,也就是说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马连良这个名字,是在他进入富连成的那一刻,才正式诞生的。照片里的马连良显得羞涩而稚嫩,九岁的他还不知道眼前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将会对自己和整个中国京剧界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马龙(马连良之孙):富连成在京剧历史上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员、韻"七科优秀的人才,"喜"字辈的有侯喜瑞,"连"字辈的像我祖父马连良,"富"字辈的谭富英,"盛"叶盛兰、袁世海、谭元寿,所以这个科班呢有"中国第一伟大科班"的称号。

解说:马连良在日后成为一代京剧大师,富连成的培养自然功不可没,然而在此之前,幼年的马连良就已经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不得不从他的家庭说起。1901年的正月初十,马连良出生在北京阜成门外的檀家道。马家是一个贫苦的回民大家庭,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马永祥和当时许多京城的穷回回一样,过着日复一日,勤劳辛苦的生活。

王椿立(马连良外孙):有一句话叫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羊肉,一把卖切糕。这个就很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回民的这个生活的状况,也就是比较下层的劳动群众,那么马家也就是这么一种生活状况,经营一些小生意,开个茶馆。

解说:马永祥生有七个孩子,六男一女,马连良的父亲马西园是家中的长子,母亲满氏也是穷回回出身,马永祥故去后,留下一份家产,名叫"门马茶馆",虽然本小利微,但这家茶馆有一大特色,便社是有"清音桌"。

王椿立:清音桌实际上就是在喝茶同时,搞一些个清唱活动,这也是茶客的一个自娱自乐,也可以约一些名演员,到那儿来客串一下。

解说:此时以岁在清末,大清朝虽然风雨飘摇,但京城城圈内的京剧,却是人才辈出蓬勃发展。每有好戏,常是万人空巷,而能够唱两口"票"两出的京剧票友也是大有人在。如此氛围之下,门马茶馆因为清音桌的关系,渐渐成了当时有一定凝聚力的票房之一。

马西园等老哥六个,都被熏陶的能够来上几段,而年有的马连良也在咿呀学语之时,便哼哼出了京戏的味,只是在当时的北京,一个回民家的孩子,要想走上从艺的道路,却是一间使不得的事儿。

马龙:伊斯兰教教义上,它说就是"认主独一"只能拜主,那么你要做演员,你到舞台上,一个是粉墨登场,一个是在台上的叩拜,拜皇上,拜军臣,这些都要行军臣大礼,在后台要拜祖师爷,这在回回,老回回里边是犯忌的,不允许的。

解说:首先打破老回回们旧思想的,是马连良的三叔马昆山,由于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在票友们的撺掇下,南下上海,走上了从艺的道路。不成想,他这一去还真唱出了名堂。

王椿立:据说《四郎探母》里有这么一句,拖腔,我可以唱吗,儿去去就来,这么一句,马昆山嗓子好,气力足,他可以由台中间一直走到下场门,走到后台还一直唱,唱到从上场门再回来,再收这句,那多大的气力,多好的嗓子,当时他就在上海,他就站住了。

解说:等到白花花的银子汇到了北京,老回回亲戚们这才发现,敢情这唱戏可比开茶馆,做小买卖要挣钱多了,于是随着当时社会上的西风日进,老辈们便接受了现实。1909年在马昆山的建议下,马西园正式将儿子送入富连成科班,在这个京剧大师的摇篮里,开始了他的从艺生涯,旧时的科班实行的是管吃管住,边学边演,同时又打又骂的独特方式,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每天六点上课,压腿下腰,练功调嗓,晚上十点就寝,循环往复。

加上挨打受骂如同家常便饭,这样的日子要持续七到八年形同炼狱。

马崇仁(马连良长子):进科班八年呢,人都管这叫进大狱,就是监狱的狱,不准出来,那阵所谓就叫"打戏",戏怎么出来的呢,就是打出来的。

传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有时候一个小孩子犯了错误,就把所有小孩子排在一起,所有打一遍叫"打同堂"。

马崇仁:拿藤子棍,一根藤子,啪一抽就一藤子,要不就是趴下打屁股,要不就是打手板,"两面焦"这就叫两面焦,上下打。底下垫着桌子,两面焦,你嘴里头念词,念得不清楚,老师拿着这个截方,就和弄你的嘴,你就记住了。

解说:常言道"梅花香自苦寒来",马连良刚入科班时,由于学戏较慢,没少挨打,可他从小就心重,知道家境清贫,心里总别着一股劲,在"连"字科的学生中,马连良的天赋虽算不上最好,但轮勤奋和使苦功,却是班里数一数二的。

《皇牌大放送》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