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西:一个笑翻美国的东北人

2017-05-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70年,黄西出生在吉林省白山市的河口公社.父母读过大学,当时可算"高级知识分子".父亲黄龙吉在一家工厂当工程师,母亲李惠淑则是一名医生.作为家中长子,黄西小

1970年,黄西出生在吉林省白山市的河口公社。父母读过大学,当时可算“高级知识分子”。父亲黄龙吉在一家工厂当工程师,母亲李惠淑则是一名医生。

作为家中长子,黄西小时候并没有特别乖,经常带着弟弟做恶作剧。但从小到大,黄西只挨过两次打。一次是因为黄西发脾气扔了一支铅笔,父亲让他捡起来,可他不捡;另外一次,是他偷偷去河里游泳,被父亲发现了。

他5岁半就上了小学,成了年级里最小的学生。时值“***”末期,街上的喇叭里经常传出一些宣传口号,他记住了不少,并常常用这些口号跟爸爸讨论。这或许是日后黄西的笑话带有很强的逻辑性的原因吧。

“***”过后,他经常站在电线杆下听喇叭里的相声,听完之后才回家。随后他把这些听到的笑话跟母亲分享。

他小学时候成绩很不好,班里45人,他总倒数第二第三名。他爱从收音机里听评书,上课时脑子里全是评书里的段子。

上世纪80年代,考大学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父母通过关系,好不容把他弄进了白山二中,但黄西依然淘气难改,经常逃课。

那届高中学生有300多人,第一次考试他就考了286名,而只有前100名才有望考上大学。开家长会时,老师告诉他父亲:“你儿子永远上不了大学。”

高二,黄西才15岁,父亲突然对他说:“你现在已经15岁了,是个大孩子了,从现在起,我不会再管你了。我不会对你的成绩再说一句话,以后你自己的前途就自己决定了。”这番话让黄西心里隐隐有一丝悲壮感。

这时候,黄西生命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出现了。

杨秀华,黄西的新班主任,物理老师,黄西称之为“慈母”。她曾经为黄西做过棉袄,也曾和一个爱打架的学生谈了64次。一次黄西旷课,杨老师罚他站,这让他很过意不去。从那以后,他上课的次数越来越多,成绩也越来越好。

后来,他考了全年级第64名。父亲激动地抱着他,差点让他喘不过气来,这时他才知道,父亲是多么希望看到他的成功。

其实,黄西的记忆力特别好,当时英语课本中有一篇关于林肯的文章,不到半小时他就能全文背诵了。一年之后,黄西的成绩跃升到全级前两名。

高考的时候,他报考了北京大学,临场的紧张,让他发挥并不好。结果,他只拿到了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爱玩的人总忘不了玩,上大学后的黄西开始写喜剧,表演小品,上了系里的晚会和学校汇演的舞台。但这对他来说,仅仅是玩而已,他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以后会表演小品或相声。

大学最后一年,在一位教授的激励下,他决定攻读更高的学位。在黄西眼中,教授每天都只考虑学术上的问题,而很少被生活的波折影响,他十分羡慕教授的这份从容淡定。

他决定报考中国科学院。一个月的时间,一本很厚的有机化学书,从头到尾读了好几遍。结果,有机化学考了满分100分,生物化学97分,他如愿进入中科院。

到中科院报到后,有些高年级的研究生特意跑到他宿舍来看他,就想看一看有机化学考100分的人长什么模样。

当时很多学生都读美国的《读者文摘》,里面有很多英语笑话,尽管他们认识笑话里的每一个单词,但就是不明白。而黄西则很容易理解那些笑话,还可以给同学们解释笑话的笑点在哪里。

一次,他的三叔到北京看他,领他去吃全聚德烤鸭,三叔非常自豪的对饭店的所有人讲:“这是我侄子,他以全国最高分的成绩考进了中科院。”

念着研究生时,因为对自己的前途很迷茫,他才决定去美国留学的。为了背下GRE的单词,他买了本牛津词典,翻了8遍,记住了其中85%的单词。

在中科院,这个自称不擅长跟女生谈恋爱的戴眼镜标准理科男,在23岁时邂逅了自己后来的太太金妍。他和金妍是在一个韩语学习班上认识的,金妍没有参加那个班,而是陪妹妹去的。

第二个周末,他就主动出击邀请金妍和她妹妹去植物园玩。1994年,就在黄西去美国之前,他向金妍求婚,回老家办完婚礼,他就去美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