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张申府 毛泽东的顶头上司:张申府复杂难言的一生

2017-08-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毛泽东的顶头上司:张申府复杂难言的一生1918年冬,李大钊.陈独秀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由张申府负责编辑,他同时还担任了<新青年>的编委,又是少年中国

原标题:毛泽东的顶头上司:张申府复杂难言的一生

1918年冬,李大钊、陈独秀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由张申府负责编辑,他同时还担任了《新青年》的编委,又是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的团员。张申府在当时首次向国人介绍了罗素、罗曼·罗兰等西方进步思想家,先后在《新青年》等杂志上翻译了罗素的多篇文章,并撰文评述其哲学思想,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

张申府系统研究了罗素的各类著作,宣传研究罗素主义,年仅25岁,就已成研究罗素的专家,确实难能可贵。罗素二字的翻译定名就是出自张申府之手。罗素曾在给一位法国友人的信中说:“中国的张申府先生,比我还了解我的著作。”

1920年8月中旬,陈独秀筹备建党,为了确定组织名称,陈独秀在给李大钊和张申府的信中说:创党之事,只有你与守常(李大钊)可以谈。可见张申府在当时的作用之重要。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党组织,张申府成为共产党最早创始人之一。

张申府不仅参加了党的早期创建工作,在当时还是“南陈北李”间的奔走串联者,为中共建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0年冬,张申府以蔡元培秘书的名义,到法国深造,而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筹办了一所里昂中法大学,张申府应聘前往教逻辑。知道他要去法国,李大钊、陈独秀在国内就委托他到法国后继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

在法国安定下来之后,张申府于1921年初发展了同行的刘清扬入党,不久后又与后来到达的党员赵世炎、陈公培在巴黎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先于张申府到达巴黎的周恩来原是准备在伦敦留学的,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后,感到那里的生活费用太贵,于是转回巴黎。后来周恩来听说他的好友刘清扬和张申府在法国,就急着去找他们,因此张申府成了周恩来革命的引路人,并成为周早期在政坛迅速崛起的关键人物。

1922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由于张申府当时的老大哥身份,他没有出席成立大会,但经常对他们发号施令,这引起很多同志不满。终于在1923年,少年共产党宣布开除张申府。

1924年回国后,张申府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蒋介石的德文翻译,是中共从事早期军事工作的党员之一。1924年5月,孙中山任命张申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是当时中共在黄埔军校最高的任职,张还负责黄埔第一期学生的口试、笔试监考和阅卷工作,可以说黄埔一期都是张申府的学生。

张申府对于周恩来可谓恩重如山,他为周恩来解决了从欧洲回国的经费,又将其推上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位子,也将他推上了政治舞台。张申府对周恩来有这样的评语:“我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而恩来则不同,他是弯而不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