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邹静之 节后探访“金牌编剧”邹静之 邹静之:是生活成全了我

2017-05-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给张艺谋写的<千里走单骑>刚火了一把,他又开始忙吴宇森的<赤壁之战>有一段时间邹静之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五月槐花香>在几个频道同时播出,

给张艺谋写的《千里走单骑》刚火了一把,他又开始忙吴宇森的《赤壁之战》

有一段时间邹静之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五月槐花香》在几个频道同时播出,占据了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邹静之说:电视剧是加法、电影是减法。我现在把心思都放在电影剧本上了

出了名的邹静之现在格外忙,逢年过节也不闲着。我打电话给邹静之,他正在外面茶馆里跟一帮朋友开会谈剧本。问他是不是忙着给吴宇森写《赤壁之战》,写得怎样了。邹静之打哈哈说,你就别问了,内容的事情我和人家签了保密的合同。

年前,他给张艺谋写的《千里走单骑》刚火了一把。更多为剧本头疼的电影导演也在找他。更早些的是应田壮壮要求根据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的《大地》和为陈凯歌写的一个关于老北京的剧本《衣裳》。现在,他决心把心思都放在电影剧本上,因为写电视剧越来越累,他身体受不了。

在接受我采访时,邹静之感叹说,他这一辈子有许多梦想,做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今天会靠写剧本为生,还能够赚到钱。

16岁的插队青年

邹静之1952年出生,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事科技工作。作为新中国的小公民,新中国成长的历史事件他全部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水灾、地震、“反右”、“文化大革命”全部赶上了。

因为喜欢动物,每次去动物园,邹静之都不愿意出来。那时候,他的理想是进动物园工作,当一名动物饲养员,整天和喜欢的老虎、大象在一起玩儿。

初中刚毕业,邹静之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必须到农村去落户插队,接受劳动思想改造。1968年8月18日,16岁的邹静之坐上了开往北大荒的列车。他落户的单位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6团。尽管下乡之前已经对北大荒的艰苦生活做好准备,可是他实在没有想到,那里有那么多的蚊虫,而且天气那么冷。

“有一次我去看同学,路上用布把头蒙住,但手还露在外,到同学那里,发现手上被叮了50多个包。营养也不够,没有鱼肉。一日三餐中一种菜三个做法,实际就是一个菜。我感觉这段经历对我个人的锻炼非常大,艰苦的生活确实锻炼了我,用句俗话说是知道了‘盐打哪头咸,醋打哪头酸’”。

在兵团,他认识了很多不同性格的朋友,劳累一天以后,能够回到宿舍,和同屋的小伙子躺在床上听听收音机里的歌剧、京剧,或者读一读四处搜寻来的书,就已经很幸福了。

在北大荒呆了6年,因为生了一场大病,上级领导同意邹静之转到河南农村去插队。在河南,除了下地劳作,邹静之还学会了做木工、瓦工,还学会了烧砖、烧酒……

“我原来就是白铁工焊洋铁壶的,我做的壶现在我老丈母娘家还用得好好的,我做的白铁水桶我们家现在还有呢,我有一个朋友家用的沙发还是我给绑的呢。我盖过房子、当过装卸工、瓦匠、烧砖的、烧酒的……我曾对自己说,咱是手艺人,绝对饿不死。”

歌手没当成当了诗人

在农村的生活很单纯,早上起来就到地里劳动,劳动完就赶紧去吃饭,休息一个小时再下地,然后吃晚饭,在四周转转然后上床睡觉。

闲来无事,有时候还拉拉手风琴,写歌、写歌词,当地的文艺宣传队看他有这个才能,就请他为宣传队写歌、编曲加演奏。为了回北京报考文工团,他尝试了各种装病回城的办法。“我研究了一本《赤脚医生手册》的书,发现有一种病是可以装出来的,我默背了症状,然后去医院检查,顺利过关。”

文革结束以后,邹静之回到北京。当时还没有给他分配工作,他也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声乐,天天跟他有同样爱好的人在一起,到公园里练声、唱歌。为了考进文艺团体,他从别人那里录了几百首歌剧唱段,回家就接着学。他还特地拜了老师,学习声乐,这个爱好居然坚持了10年。

“音乐开阔着每一个听者的世界,它甚至比文字带来的东西更加广阔,不论你是什么样的理解,它都不会说你是错的。”

他做梦都想进文艺团体,总缠着总政下放到北大荒的专业演员,着了魔似地白天练晚上唱。走到哪里唱到哪里。高音C、两点D;斯苔芳诺、贝尔冈齐;拿波利民歌、《柴堆上火焰熊熊》…什么都能唱。可惜,这个梦想却一直未能实现,考煤矿文工团复试三次,最后因为剧团团长突然换人了,没有人际关系还是被刷了下来。

“那时候真的是空欢喜一场!离梦想那么近,就差一步了,但是没实现。这一辈子没有成为一个在舞台上唱男高音的歌唱演员,这可能是我生命中真正伤心的一件事。”现在在梦想里,他还梦见自己在舞台上开独唱音乐会。

因为这个爱好,在成为名编剧以后,他一写不可收拾,连着写了一部歌剧《夜宴》,这部歌剧英、法、德、比利时以及澳洲、美洲等都演过,在国外的评价还很高。

文工团也没考上,那就打桥牌吧。当时有段时间,北京特别流行打桥牌,从国家领导人到社会上的普通人,都爱打桥牌。那时候还没有国家桥牌队,听人说国家可能会成立桥牌队。

邹静之就想,可以通过打桥牌比赛进入国家队。他开始下功夫了,有一阵打的相当不错,经常参加比赛,当时和他一起玩牌的牌友好几位后来都成了桥牌大师。后来成立国家桥牌队的说法被证实是一个谣传,他从事体育工作的梦想也破灭了。

邹静之想:总不能在看书靠父母养吧?后来报名考中央电视大学。当时电大考3门课,150分就录取,结果邹静之考了200多分。读了三年电大中文系,看的都是文学作品。

电大毕业以后,邹静之分到煤炭研究院下面一个小单位工作,从一家家抄水电表的工人干到了办公室主任,在这个由全劳动力转换为半脑力劳动的岗位上,有了点空闲时间的他开始了文字生涯,写点东西。

“当时《北京晚报》在办一个叫‘一分钟小说’的比赛,我就想,写东西也不难啊,于是就开始写了一篇《盖侠其人》的稿子,投给了北京晚报,没想就发表了。写了一首诗歌,投到《诗刊》,没想到也发表了。”从此,他开始写小说写散文,开始写诗歌。就这样走上文学之路。

1987年,已经在诗坛小有名气的邹静之被大名鼎鼎的《诗刊》看上,准备调他去杂志社当编辑。他的许多工友还劝他:别去吧,再熬几年你肯定能当上处长。左想右想,最后他还是跑到《诗刊》社当起了诗歌编辑。

写诗写散文写小说赚不了什么钱,可足够保持一家人过上安稳的生活。到现在为止,邹静之已经拿了东方诗潮现代诗歌大赛奖、萌芽文学奖、《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等一堆奖项。出版《幡》、《美人与匾》、《风中沙粒》、《骑马上街的三哥》、《琉璃厂传奇》、《夜宴》、《我爱桃花》、《五月槐花香》,等十余种诗、散文、小说著作。

5分钟学会写剧本

写剧本对邹静之纯粹属于意外。因为小时候看了很多父亲收藏的《隋唐演义》、《红楼梦》等书,在北大荒的油灯下读《中国通史》、《史记》,老邹喜欢和人聊天说事,在生活里,有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也爱讲点故事。

电影导演唐大年年轻的时候也写诗,有事没事老和他玩,在看了邹静之写的小说以后,唐大年对他说,你也可以写剧本了。邹静之说,我没写过剧本,也不知道怎么写。后来唐大年在5分钟内教会他写分场等剧本常识。

后来有一个台湾人想拍一部电影《吹笛人》,经唐大年介绍,导演田壮壮就请邹静之去写。用了十天时间,剧本写出来了,导演田壮壮认为不错。写剧本的主要动力是稿费高,能够改善一下家庭物质生活。抱着这样的单纯目的,邹静之开始当编剧写剧本。

虽然先从电影剧本写起,但真正让邹静之被社会认可、被影视圈认可、老百姓认可的,还是靠电视剧。邹静之写的第一个电视剧是《琉璃厂传奇》,由张国立主演。这个电视剧在北京电视台播的时候,收视率在一周内排名第一,因为它的京味太强了,在外地的影响不如北京好。

之后,邹静之写了《康熙微服私访记》。这个电视剧也是一个意外,邓建国找张国立拍一部电视剧,张国立约了邹静之一起见面。见面地点是一个日本料理店,当时共有四个人:张国立、邓婕、邹静之和邓建国。

邹静之第一眼看见邓建国时,总觉得他是来北京的盲流。邓建国从一个很土的皮包里拿出一本书。他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如果拍成电视剧由张国立演皇帝,一定会很红。至于怎么改成剧本,邓建国说他不懂,但知道老百姓一定喜欢看这种题材的电视剧。

邹静之拿过那本书看了一阵,说:“如果要写成理想的康熙剧,这本书上的东西一行字也不能用。”张国立很赞同邹静之的观点,他告诉邓建国,“如果真想拍这种题材,只能请邹静之重新创作,否则我根本无法演。”

邓建国回答说,“只要你愿意演,那就请邹老师重新写吧!”邓建国从皮包里掏出一叠钱递给邹静之,说是买他剧本的订金。邹静之没想到邓建国这么爽快,他将书还给邓建国时,让邓建国把人家这本书退掉,免得花冤枉钱。

《康熙微服私访记》就这样写完了,电视剧拍完播出,火遍全中国。张国立、邹静之再次合作,一口气连续拍了五部。然后接下来是《铁齿铜牙纪晓岚》和《五月槐花香》。

老百姓爱看他写的电视剧。几年里《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在大陆内地、香港、台湾和新加坡东南亚地区、北美地区创下华人最高的收视率。以2005为例,春节期间的电视屏幕上同时能看他的几部电视剧,有几年前写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也有《五月槐花香》这样的新电视剧。《五月槐花香》首播时更是在北京地区创下了仅次于《新闻联播》的收视率。

一位观众分析说,《康熙微服私访》的主题是“借古喻今、反腐倡廉”、《铁齿铜牙纪晓岚》是“人际关系、官场厚黑学”,《五月槐花香》是“普及文物知识、教生意经”,邹静之写的每一部戏都有一个老百姓感兴趣的主题,因此这些电视剧才那么成功。

邹静之对历史剧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好的历史剧骨子里应都是现实主义作品。他说新派历史剧最无法掩饰的,就是对现实的关照。他很反感有些人老是端着讲正史的架子,其作品结果比戏说还要戏说。

因为电视剧的成功,在影视圈里的投资人眼睛里,邹静之的本子已经成为票房的保证。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开始请邹静之写电影剧本,这里面的人包括张艺谋、吴宇森、陈凯歌和田壮壮。

张艺谋在拍《十面埋伏》时,为了避免出现像《英雄》那样故事性不强的问题,在编剧李冯写完剧本以后,特意请邹静之前去给剧本提意见。因为看中了邹静之编故事的能力,张艺谋将自己看中的一个小故事交给邹静之,请他写电影剧本《千里走单骑》。

基于同样的原因,吴宇森也请他写电影《赤壁之战》。更早一些时候,田壮壮请他改编赛珍珠的《大地》写同名剧本;陈凯歌请他写一个关于老北京的剧本《衣裳》。

写剧本改变了邹静之的命运。2005年初,邹静之离开《诗刊》,调到北京作家协会,成为了一名唯一驻会的剧作家。

邹静之把张艺谋看上的一个小故事写成了《千里走单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