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大国崛起 叶小文山大畅谈大国崛起的文化底气和文化根基

2017-09-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众网讯 9月17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叶小文教授应邀做客"尼山国学大讲堂",为山东大学师生作了<大国崛起的文化底气和文化

大众网讯 9月17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叶小文教授应邀做客“尼山国学大讲堂”,为山东大学师生作了《大国崛起的文化底气和文化根基》的学术报告会。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出席报告会,副校长陈炎主持报告会。

叶小文教授在报告中说,当下中国正处于崛起的重要历史时刻,对于有人提出的中国发展采取全盘西化论的观点,应坚决地予以否定。他认为,一个国家不愿意认同自己原有文明属性,而又无法被它想加入的另一文明所接受的自取其辱状态,必然会在全民族形成一种文明上、精神上无所归宿的极端沮丧感。

对于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叶小文教授表示,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

精神是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传统是民族之本,在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应该包括并不逊色于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我们新时代新中国的“文化复兴”。时代精神强调时代的理性认同,而民族精神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不是逻辑推理或理性构造的结果,而是民族传统中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

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只能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对于如何做好文化对话交流工作,他提出,既要有对中国文化根的尊重与扬弃、对中国文化魂的坚守和创新,也要有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借鉴,博采众长,食而能化,化而能食。

叶小文教授从“文化焦虑与三君子问”、“文化古国与文化强国”、“文化中国与文艺复兴”三方面对报告主题进行了讲解。他指出,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经雄踞全球第二,但不能不承认,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大国,至今还算不上文化强国。

尽管我国文化建设成就斐然,文化仍然繁而未荣。在当代,文化强国不仅是梦想、是期盼,而是具有紧迫性的、强烈的现实需求。向外看,经济上的“人强我弱”开始逐步改观,文化上的“人强我弱”也应有所改变。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中国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国际地位提高,要遏制中国发展,靠硬实力越来越难,于是他国就多在软实力上较劲。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向内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应该促进新的文明复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叶小文教授还分享了自己与音乐结缘的过程,并结合自己参观山东大学博物馆的感受,讲解了“乐”的教化作用。最后叶小文教授还与聆听报告的同学进行了互动,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叶小文教授的讲解幽默风趣,现场师生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讲座结束后,很多同学表示,叶小文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思考深度,让自己大开眼界,深受教益。

叶小文,男,汉族,1950年生,籍贯中国湖南,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学博士,韩国东国大学名誉博士。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正部长级),曾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党组书记。兼任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西藏文化发展和保护协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理事长,中国宗教学会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十六、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各种文章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多视角看社会问题》、《化对抗为对话》、《把中国宗教的真实情况告诉美国人民》、《从心开始的脚步》、《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宗教七日谈》、《小文百篇》、《望海楼札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