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牧笛的父亲 “想拿刀砍人”的王牧笛事件是当代医患矛盾典型表现

2017-10-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月24日一大早,就看到这起已经沸沸扬扬的医患关系舆论事件.因不满护士在女友手部"连扎四针",在微博上表态"想拿刀砍人",广东卫视<财经郎眼>主持人王牧笛遭部分

2月24日一大早,就看到这起已经沸沸扬扬的医患关系舆论事件。

因不满护士在女友手部“连扎四针”,在微博上表态“想拿刀砍人”,广东卫视《财经郎眼》主持人王牧笛遭部分网友猛烈批评,中国医师协会公开谴责,称其“应该下课”。

王牧笛已经两次道歉了,而且很诚恳。

看见这个新闻,第一反应就想到了去年八月歌手吴虹飞网上说要炸建委,后来被拘留的事情。实话实说,这次王牧笛和吴虹飞的性质应该差不多,——都属于公众人物,都在网上发出了“杀”、“炸”之类的恶性言论。如果对吴虹飞的处理是有法律依据的,是正确的,那么在连续发生“杀医”恶性犯罪事件的这个节点,这次即便是把王牧笛拘留了,从事实上来说,也是“有上例可循”的。

可是即便是真的把王牧笛拘留了,我们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另一面,我们不妨看看代表着医生一方的中国医师协会的表态。也可能是近来连续发生的“杀医”恶性事件刺激了中国医师协会,对王牧笛在微博上的这个“想拿刀砍人”的网络发言,中国医师协会直接发微博“强烈要求”:王牧笛的言论和素养不适宜担任节目主持人,广东卫视应当责令其下课。

我们理解中国医师协会一方的心情,但是这样的刺激性表态,并不能解决问题。客观地说,作为社会公众,两边的意见都看完了,协会发的这条微博就是拉仇恨的节奏。

实名认证为“@医生哥波子”的一名“年长医者”说:“有人提议召开一场公开的医患关系恳谈会:当你在医院遇到不顺心的时候该不该杀?该不该打?该不该辱骂?我认为,这种开诚布公恳谈有利于促进医患的人文关系转变,也促进法制观念的转变,加快医改的进程。

”医患矛盾的解决,至少从表象上来说,起码需要医患双方的互相理解,可是面对王牧笛这样一个患者家属身份的“激愤”之言,中国医师协会并没有拿出一种调查问题、解决问题应有的态度,而是颇有点“恼羞成怒”的样子,连发微博,要求砸掉王牧笛的事业和饭碗。

如果中国医师协会首先调查一下事件来龙去脉,先和王牧笛沟通一下,自己先“检讨”下护士一方,为什么“态度傲慢,连扎四针,眼见手肿了几个大包,还扬长而去”,再以解决问题的态度去追究王牧笛的不当言论,那么也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出现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的“舆论分野”情况。网民支持的是医患矛盾和谐的解决,反对的是王牧笛的“激愤”言论,同时也反对中国医师协会明显带着情绪的表态。

这次事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各方反应,却代表了中国医患关系的典型性“现状”。患者并不能充分理解“连扎四针”究竟是患者自身血管细的原因,还就是护士专业技术的原因;医生一方,也不肯放低、放平姿态,去充分考虑患者感受,遇到医患纠纷,也鲜见在公众层面上拿出“诚恳”态度。

再看一个类似于冷笑话的客观存在:想起春节回家和我一个做医生的发小的对话,发小:医生真不是人干的活,压力又大还被骂!我问:你开药拿不拿回扣?发小:现在患者动不动就威胁医生。

我问:你开药拿不拿回扣?发小:国外医生多受尊重,收入也高。我问:你开药拿不拿回扣?发小答:拿。有这一层“回扣”关系垫着,算是给医患之间的矛盾关系垫了一层厚厚的底肥。

王牧笛已经诚恳道歉,这件事情到最后估计也就是这个结果了。如果真如中国医师协会所愿,王牧笛被下课,甚至被开除,只能是进一步从符号代表意义上去激化医患矛盾,相信,这也不是医生一方所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