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思里与桑代克的迷笼装置实验看学习效果

2017-06-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格思里与桑代克的迷笼装置实验看学习效果先让我们比较一下两个实验:(可惜,文本中不能上传图片)格思里的迷箱前面是一块大玻璃,中间有一出口的小

从格思里与桑代克的迷笼装置实验看学习效果

先让我们比较一下两个实验:(可惜,文本中不能上传图片)

格思里的迷箱前面是一块大玻璃,中间有一出口的小门,迷箱底板中央竖着一根小柱子。猫从迷箱背后的起点箱出发,经过一条通道进入迷箱。只要猫一碰到那根柱子,不管是怎么碰的,小门就立刻打开,猫就可以逃出迷箱。当小门开启时,一架照相机自动摄下了猫碰柱子的镜头。

实验的结果是令人吃惊的。那就是,猫在每次获得释放时的动作基本上是相似的。可以说,如果知道了猫在第10次尝试时逃脱的方式,就可以准确地预测到猫在第11次尝试时将会作出什么动作。如图:猫在被释放时的照片临摹图。这是一只猫在第9至12次尝试时屡次使用的一个反应型式

桑代克的迷笼实验是把一只处于饥饿状态的猫被放入迷笼里,笼外放着一盘食物。迷笼内设计一种打开门闩的装置。如:绳子的一端连着门闩,另一端安有一块踏板。猫只要按下踏板,门就会开启。

桑代克将13只猫轮流放入迷笼里,观察猫的反应,记录它们逃出迷笼所花费的时间。桑代克发现13只猫中有11只被放入迷笼后都有一种逃脱拘束的行为。它们先是乱抓、乱咬,竭力要从笼中逃出来,作出许多无效的动作。最后偶然触动了开门的装置,逃出来获得了食物。如此反复多次,猫从被关进笼内到打开开关、冲出笼外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

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实验,会发现桑代克的迷箱装置相对比较复杂,而且猫每次被放进去迷笼时不一定总是处于同样的位置。而格思里的猫都是从起点箱经过通道进入迷箱,每次进去后,一下子就能够看到里面的情况且都是相同的,而且逃脱装置比较容易触到。因此,桑代克的猫需要学会一系列的动作才能够逃脱,而格思里的猫只需用一种动作就完全学会开门逃脱。

这样的比较给我们的指导学生学习带来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

1、老师将问题分条缕析,大到一二三,小到ABC。考试一经考察成绩仍然不理想。例如语文考试中,有人将错别字的错音归纳为“字形相似而误”、“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而误”、“音同或音近而误”、“义同或义近而误”等情况,并配以各种解说,介绍解决办法让学生记住理解。

2、做了大量的练习,但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在各门学科中都有集中某个内容的“强化训练”,但是常常效果甚微。如语文学科中的字词、病句、成语、标点符号……

原因何在?

通过两个实验我们可以体会一下。

桑代克的装置相复杂,猫需要学会一系列复杂的动作;格思里的迷箱装置简单,猫只需用一种动作就完全学会逃脱。

这就告诉我们:越是简单的训练效果越好!

比如在语文教学训练中的对生字的掌握。往往有些教师反复强调这样的读音是错误的、那样的读音才是正确的;这样的写法是错误的,那样的读音才是正确的……之类。

由于教学中不仅强调了正确的认识——这是必须的,然而还强调了错误的认识——则是多余的、复杂而没有必要的。结果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既记住了正确的,同时又要记住了错误的,往往造成知识的混乱,就跟桑代克猫一样,需要学习一系列复杂的动作,反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如果效仿格思里的迷箱简单装置,我们只是将文字正确的读音和写法告诉学生,不去再要求记住那些错误的东西——只要不是正确的就都是错误的——效果必将是好的。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大大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当然,我在本文中并不是说桑代克的复杂装置不好,而是谈一下给我们的启示。在今后的文章中,我会专门谈桑代克的复杂装置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