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徐倩媛 徐开彬:以历史的视角看待汪晖与朱学勤事件

2017-07-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就在汪晖事件尚未解决之时,另一名学者.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5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的上海大学朱学勤教授,也被曝出涉嫌抄袭(<东方早报>7月11日).有人指摘朱学勤的博士论文"剽窃"了他人的论著.巧合的是,两人被指"抄袭"的都是早期的博士论文,前者完成于1988年,后者则晚4年,写于1992年.既然汪晖被所谓的"自由派"媒体穷追猛打,被60多名国内学者联名要求调查,那么,在朱学勤先生的

就在汪晖事件尚未解决之时,另一名学者、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5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的上海大学朱学勤教授,也被曝出涉嫌抄袭(《东方早报》7月11日)。有人指摘朱学勤的博士论文“剽窃”了他人的论著。

巧合的是,两人被指“抄袭”的都是早期的博士论文,前者完成于1988年,后者则晚4年,写于1992年。既然汪晖被所谓的“自由派”媒体穷追猛打,被60多名国内学者联名要求调查,那么,在朱学勤先生的“问题”被揭露后,是否也该受到同样的“追责”?

就这些事件,诚如在《东方早报》里“揭露”朱学勤先生的网友Isaiah所说,朱学勤和汪晖,两者在学术规范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但以今天的标准去判断上世纪80年代的人和事,并不公平。在那个时代,我们对西方的各种研究都还显得有些陌生,上世纪末的整个20多年,国内的学术工作主要是引进西学,很多学者都在大量借鉴,或者说得直白点,就是抄西方的著作。

正如钱理群与梁文道所说,中国学术界在过去根本没有像现在这样,认真对待学术规范标准。

即便是现在,也没有建立起公认的如APA、MLA等严格规范的论文文体格式。如果以现在的引文规范要求上世纪的中国学者,可以肯定,如果不是百分之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科学者,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不信,大家可以对所有文科领域的学者们在上世纪末20年间的论文和著作进行全面调查。

鉴于此,笔者以为,对发生在上世纪的这些事情,没有必要去穷追猛打,不管是出于个人目的也好,还是为了学术打假。重点要做的,应该是向现在的学生和年轻学者传授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上世纪的学术规范问题,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知识界的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

学界、媒体对过去历史的态度,应该是理解与反省,如果要批判的话,最好不要针对个人。当然,这一事件,也折射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学术规范上的进步。如果我们能从中学到了一些什么的话,将是汪晖与朱学勤事件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