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华胭脂扣 我读李碧华《胭脂扣》

2017-08-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夜很深了.窗外的雨棚上咚咚咚地滴着大颗大颗的雨,象玻璃珠弹在上面,一声连一声,不厌其烦.我以为雨下得很大,伸出头去看一看窗外黑黢黢的夜空,原

夜很深了。窗外的雨棚上咚咚咚地滴着大颗大颗的雨,象玻璃珠弹在上面,一声连一声,不厌其烦。我以为雨下得很大,伸出头去看一看窗外黑黢黢的夜空,原来只是霏霏细雨。不知道什么地方出了岔子,这雨棚居然谎报军情。

咚咚咚,在这阒无人声的深夜里,雨棚上正弹着的雨珠一声响过一声,仿佛我惊魂未定的心跳。劳伦斯·奥立弗的黑白电影《王子复仇记》里,伴随着丹麦国王的鬼魂出现的,就是这样摄人魂魄的咚咚声,不过并非这样急促,而是沉稳有定。

我掩上窗。像是要掩上李碧华笔下那个诡魅的世界。是不是怕如花的脸突如其来地出现?如花,李碧华笔下那个三十年代的红牌阿姑,为了寻找她的"温心老契"十二少,不惜以减来生阳寿为代价,重返她死后五十年的香港。她穿一件浅粉红色宽身旗袍,小鸡翼袖,领口袖口襟上捆了紫跟桃红双捆条,胸前一串细如发丝的金链上系着一个鸡心形绘着牡丹与蝴蝶的景泰蓝胭脂扣---那是十二少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

她的头发用啫喱膏抿向脑后,一丝不乱,服服帖帖,额前几根刘海,长及眉下,像要刺进眼睛里去。她就以这一身五十年前的时髦打扮,出现在报馆广告部副主任袁永定面前,要他给她登一则只有十个字的寻人启示:"十二少:老地方等你。 如花"。

我没有看过电影《胭脂扣》,但是我有一张梅艳芳的剧照。当时那张脸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张并不算美的脸,正回首凝眸,神情之间,有惊动,有哀怨,有颓废,有孱弱,有温柔,有坚定。到现在我才明白,那正是《胭脂扣》里的"如花",一个为情痴狂的女鬼。

李碧华爱写鬼仙,爱写轮回,把一个人放进两个迥然不同的时空里,让他们自身去历练,去受苦,去享乐。有因,有果,一切是必然。以不同时代的眼光和标准,凸现出同样的世道沧桑。如《胭脂扣》,如《秦俑》。

李碧华爱写梨园子弟。戏里戏外闹不清,一生里过着好几种人生。但也仍是一样的世道沧桑。如《霸王别姬》,如《生死桥》。

李碧华爱取材历史,写帝王身边的事,如《诱僧》。她也爱为古典作品里的女性翻案,如《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如《青蛇》。

李碧华的文字很怪。看得出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但又是地道的港式口吻,透着十足的俗气。语言并不算很准确,断句也很特别,表达出她与众不同的思维。叙述方式是剧本化的,对白设计很精彩,占行文的很大比重。对白之外的文字仿佛是对演员的提示和对画面的要求。跳跃式的轻快行文中夹杂着深邃的思绪,这些深邃的思绪从故事情节中生发开来,又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充斥在字里行间。这正是李碧华让人不敢小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