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厚重文化底蕴 凸现城市文化特质

2017-08-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日下午3时,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伟英走进宜兴网"市领导访谈室",就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内容接受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互动交流.以下为访

昨日下午3时,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伟英走进宜兴网“市领导访谈室”,就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内容接受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互动交流。以下为访谈内容摘要。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挖掘彰显宜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一次重要契机,也是建设文化宜兴、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主持人:近年来,“历史文化”的概念越来越为大众所推崇,“申名”在我市也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请问许常委,为什么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能给宜兴带来什么?它的重要意义在哪里?

许伟英: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挖掘彰显宜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一次重要契机,也是建设文化宜兴、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全省科学发展新亮点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市的传家之宝,是最为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也是最能体现宜兴城市个性和魅力的文化基因,在“十一五”收官之年,我市若能摘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子,无疑是对历史和未来最好的交待,是富有意义的一件好事、实事,也是值得所有宜兴人为之努力的一件大事。

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备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诸多有利条件。我市从2007年12月底开始确定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在省建设厅、省文物局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8年9月顺利得到了省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的认可,11月份,省政府发文认定宜兴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

之后,我们立即启动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积极与国家级专家进行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宜兴、认识宜兴。一些对宜兴有一定了解的老专家,当得知宜兴还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觉得这件事应该加紧办,宜兴有资格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这给我们增强了信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积极做好整理、挖掘等工作,把地上、地下历史文化遗迹或实物作了更好的保护、修缮和管理。

应当看到,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诸多威胁,面临着古街区规模不够完整、地域特色文化快速消退而抢救难度增加等严峻问题,形势不容乐观。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重要抓手和强大动力,按照“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思路,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厚重的文化底蕴,掀起建设文化宜兴的热潮。

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把宜兴早日建成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世界文明相贯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辉映、与千年古陶都的底蕴相匹配的历史文化名城。

主持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经过了较长的时间,并于去年获得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有很多网友像“水印江南”“过路佬”等都十分关心我市这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能不能顺利通过?

许伟英:能否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的评审,是每个宜兴市民非常关注的事。这几天我们走进历史街区,真切感受到了大家对“申名”的关注和期盼。我和大家一样,也真心希望并在努力促成申报成功。但从目前的态势看,名城申报工作竞争十分激烈,十七个申报城市如山西太原、山东蓬莱、广东中山、广西北海、新疆伊宁、江苏泰州等都有自身优势。

我们宜兴既有独特的优势,也许还有不如其它城市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展示特色,让专家看到宜兴作为申报城市的独特之处、魅力所在和鲜明个性。

另外,今年是新的考察评估标准施行的第一年,在评估内容和标准的掌握上也有难度。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与其它创建活动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在评估内容上,名城注重历史遗存,重点考察历史遗存有哪些、保护措施有哪些、保护状况怎样;二是在评估标准上,名城主要看城市遗产保留了多少,有多少家底可供看,重视已有的历史及其原真性,其它创建主要看新建、投入了多少;三是在评估方式上,名城主要是专家组根据实物遗存进行定性、定量评估,然后通过打分排名、综合衡量、控制比例,确定是否符合条件。

考评专家都在国内外有很高声望、很有建树。一定要做更细的工作,用我们的家底、我们所做的工作感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宜兴历史文化的价值和全市上下为“申名”所做的努力。

但不管怎样,我坚信,以“申名”为契机,宜兴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好的保护。至于能否申报成功,则要等专家评估汇总,经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研究,最后报***批准后,才能最终揭晓。

“在宜兴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这一强有力工作主线的推动下,经过全市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申名’工作进展顺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主持人:听你这么介绍,我们知道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竞争很激烈。但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先做好自己的事,那么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怎么做的呢?

许伟英:2007年以来,我市做了大量的工作,概括起来为“五个一”:

首先是编制了一批保护规划。2008年,在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于2009年7月通过了专家论证,2010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同时,还陆续编制了《宜兴窑址保护规划》、《骆驼墩遗址保护规划》、《国山碑保护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

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历史街区,例如蜀山古南街历史街区、葛鲍聚居地历史街区以及宜城月城街历史街区。随着“申名”工作的推进,这些保护规划必将会为未来宜兴城市建设和特色彰显发挥重要的规划龙头作用。

其次是修缮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并公布了一批市级文保单位和文物控制单位,抢救性保护了“葛鲍聚居地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文化遗产,保护性修缮了前墅龙窑、太平天国王府及壁画、周王庙及碑刻、徐悲鸿故居、周培源故居等等。

第三是传承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共获知线索16000多条,立项在册2020项,并于2009年6月公布了宜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男欢女嬉”、“宜兴手工刻纸”、“宜兴均陶堆花制作技艺”和“观蝶节”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桥豆腐干”等9项被列入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现了宜兴的地域风情和独特魅力。

第四是出台了一批保护办法和管理规章。2009年6月公布了《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于8月施行。我们规划公布了“两线”范围,明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单位标志牌,汇集了《宜兴保护历史文化地方法规》。随着“申名”的推进,在有关保护办法和管理规章方面,还会进一步加强。

第五是完善了一套保护机制。在“申名”开始之初,我市及时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了组长,并多次召集有关会议,确定了定期召开会议制度、调研论证制度、协调通气制度和考核验收制度。

组建了“宜兴市文化遗产局”,及时调整充实领导小组、工作班子和工作网络。市政府专门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设立重点项目奖励资金,积极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采纳市人大代表、***委员的建议、意见,及时请他们出谋划策、实施监督。当然,所有这些重要保护规划、实施计划、修缮方案等也都及时公布并征求了市民意见,集纳了各界智慧。

主持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各级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许常委能否说一说这几年我市取得的成效有哪些呢?

许伟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几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申名”工作进展顺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全市上下珍惜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明显增强。通过举办城市文化遗产讲座和开展保护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大家认识到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方式,也是对历史负责、对祖先馈赠给宜兴的宝贵文化遗产负责、对宜兴未来发展负责的具体体现。

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文化遗产确实与我们休戚相关,早已溶入了我们的血脉。因此,大家都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通过实实在在、锲而不舍的努力,让宜兴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延续不断、代代传承。

今天,市委政府主要领导视察“申名”工作,在历史街区等地,许多市民对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积极支持的态度跃然于脸,让我们深受感动。“申名”以来,全民的保护意识,都被充分调动和激发,都觉得“申名”我有责任,我应参与。

二是对宜兴历史文化遗产家底的了解不断清晰。结合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们认真组织了文物遗存的现状调查,获知了一批新的文物遗存,全市新发现文物点155处、175个点,公布了宜兴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46处,文物控制单位19处,为做好规划修编和保护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邀请东南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专家组来宜排查实物遗存、调研工作。特别是像月城街这一历史老街区,缺少资料,许多市民主动提供。我们还迅速启动了有关历史文化书籍的整理编纂工作,发动民众广泛收集历史故事,深入挖掘文化底蕴,为历史街区的修缮和陶瓷历史文化的彰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各类规划、规章得到整体完善和实施。先后编制和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规划和保护规章,进一步完善了保护的法规体系。这一点,我在前面的问题中已经详细提过。

四是文保单位本体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有效推进。如东坡海棠园、真武殿窑群的周边环境得到了整治,鲸塘桥等得到了修缮,全市各级文物保护(控制)单位的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得到较好落实。

随着对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宜兴鲜明的城市风格和独特的文化基因,值得每一个宜兴人珍惜并把它保护、传承、发展得更好。

主持人: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作为宜兴而言,宜兴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个性在哪里?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许伟英:宜兴的历史文化丰富独特,名城品牌彰显大有潜力,可看的东西很多,重点是八个字:中国陶都、江南水城。

一是中国陶都。陶文化遗产已延续了几千年,以陶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我国著名陶都”的城市性质定位,是我市最有特色、最有分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市“申名”工作的重要支撑,陶文化特色在一大批“申名”城市中是最具有个性的。

二是江南水城。宜城“田字型”的城市格局由来已久,从公元243年建城垣,到1400多年明代时确立城市格局至今,水城特色延续至今,沿河的古码头、古驳岸等遗迹犹存,山水相融的城市特色显著。这是宜兴悠久历史的实物证据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

此外,“名人辈出”、“梁祝故里”也是特色。宜兴名人辈出,是闻名的教授之乡。我国书画界、科技界、社会学界的宜兴籍名人很有分量。还有梁祝传说,其实物遗存和资料记载最早最全。

“市民的参与和支持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成效的首要前提,‘申名’工作尤其如此。”

主持人:有很多网友像“沧海一滴”“宜小嘟嘟”等都说,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为宜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自豪,也很想出一点力,那么作为普通市民应该怎么参与呢?

许伟英:市民的参与和支持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成效的首要前提,“申名”工作尤其如此。因为,我们的许多遗存,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存就保留在市民日常生活当中,它是一种文化资源,在代代传承,不可再生、不可复制,需要每一个市民精心呵护,积极参与。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个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通过加强学习来知晓宜兴,因为宜兴的城市文化底蕴太深厚了,连我们做这些工作的同志,在“申名”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对自己家乡了解得还不够,经常会有一些新发现让我们感到赞叹、感到惊奇、感到我们的祖先令人钦佩。

因此不断加强宜兴历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要积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每次文物普查工作和非物质遗产的调查工作都有新的东西冒出来,一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见怪不怪、熟得不能再熟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地方上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基因,是非物质遗产。

大家要做有心人,积极向有关部门报告,使得我们拥有的历史文化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打下扎实基础,也使我们每个人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宜兴文化基因的传承者、守望者、播种者。第三是要自觉地制止有损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各类现象。

客观地说,在历史文化传承中,一些原本十分珍贵的东西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流失掉、损坏掉。我们盼望着更多的市民积极地参与进来,制止有损名城保护的各类现象,成为自觉行动。第四是做历史文化名城的义务宣传员,不仅让我们的亲属子女和朋友来了解宜兴历史文化,还要参与志愿活动,在各种场合主动宣传宜兴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得更好。

主持人:网友“pinker”说,他和朋友谈到宜兴,大多数人都会说我们宜兴是千年古陶都、江南水城、历史悠久,但到底悠久在哪里,千年文化积淀的亮点在何处,我们往往答不上来。我想,这就涉及到如何更好地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我们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好的思路和做法?

许伟英:网友的困惑,说明我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宣传普及工作还得作更多的努力。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一是在市电视台、电台、报社、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开设了专题、专栏,通过“阳羡茶馆”、“阳羡副刊”栏目和“中国宜兴网”等载体平台,经常性地开展专题宣传和知识普及。二是专门制作发行了《名人笔下的宜兴》、《紫泥春华》电视片等一批书籍和宣传片,《宜兴历史文化图览》、《太湖西线第一城——宜兴历史文化丛书》等一批宣传推介书籍、画册即将出版。

三是积极举办各类主题书画展、陶艺展等,免费向市民开放各类历史、文化、艺术场馆,兴建、修缮各类教育基地,帮助市民了解宜兴历史文化,如丁蜀镇就印发了《陶娃学紫砂》并将之作为地方特色教材,寓教于乐。

在此,也提醒网友们通过电视、报刊、宜兴网、人民网宜兴频道、新华网宜兴频道、徐悲鸿纪念馆等获知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主持人:应该说,宜兴文化家底不错,全市散落着不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和古建筑等,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将很有可能湮灭在历史的尘封之中。有很多的网友像“兰亭”、“陌上人”、“氿滨柳”等都提到了这方面的保护。对这一块,我们有什么样的保护措施?

许伟英:对于分散在各地的古村落、古街巷、文物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提出要在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视古村落、古街巷等的保护,并专门设立保护资金。市里根据镇、园、街道在古村落、古街巷等的保护情况进行奖励补贴。在今后的工作中还会进一步高度关注,使古村落、古街巷、名人故(旧)居等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深入挖掘、整理,按照统一规划、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更系统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如何落实长效机制问题,也是市委、市政府一直思考并十分重视的问题。”

主持人:网友“民主之风”等担心:现在大家很重视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建设,但等到申报活动结束,“重视文化历史”也就成为了历史。我们有没有思考,在以后乃至长远的时期内,如何制订或出台长效举措,让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陶都的永久财富,使宜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彰显人文色彩?

许伟英:对于这个问题网民不用担心,因为随着“申名”的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会越来越加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功了,我们的保护规划将是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刚性强,不会随意改变。这就从机制层面上保证了我们不可能走过场,不会申报的时候很重视、很隆重,申报成功后就不当一回事。

我们在前期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如何落实长效机制,也是我们市委、市政府一直思考的,并十分重视的问题。为保证“申名”工作的成效,我们将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是继续加强策划和规划,不断地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定位和彰显,取决于战略性策划和系统性规划,重点要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策划和规划、陶文化的重点策划和规划、古城水系格局的重点策划和规划。随着文化底蕴挖掘的深入,我们会策划和规划得更好、更高、更优。

其次就是实施重点遗存挖掘整理和保护性修缮工程,一是丁蜀陶文化历史遗存的抢救性保护和传承工程,充分彰显因陶而生、因陶而兴的陶文化特色。为此,将实施蜀山古南街修复工程,规划修复顾景舟故居和陶业公所、潘家祠堂等重要历史遗存;实施前墅龙窑片区保护性整修工程,恢复历史风貌,彰显明代“活龙窑”生生不息的历史价值;实施黄龙山历史地段片区保护工程,并把它与前进龙窑及均陶厂遗存厂区、葛鲍聚居地历史地段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展示空间。

此外,将命名一批陶艺制作工艺传承展示基地和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陶艺传承人。二是宜城城区古城水系格局、历史地段保护工程,充分彰显因水而建城、因水而兴城的“江南水城”特色,展现历史水系的基本完整性和千年古城空间格局依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更好地展现“城在水间,水在城间”的水乡格局。

要进一步挖掘梳理城区各条古河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加强对蛟桥河、东仓桥河、宜北河、太滆河等古河道及河边古泊岸、古建筑的保护性控制,保护东仓桥等。

实施月城街历史地段保护性修复工程,使之成为展示古城墙“月城”部分和古城水乡风貌遗韵的主要地段,成为展示古城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保留城市记忆的重要场所,成为一个相对集中的古玩收藏、展览和交易市场。三是其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性修缮。

再次,在工作机制上,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知名策划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建立专家库,实施整体联动策划。出台必要的激励机制,开展“文物保护杰出个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评选活动,激发市民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去年底开始,我们已经把名城的保护纳入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评体系,文明创建的考评体系,相信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