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锋日记(二):粟裕首肯“猫耳洞”的发明

2017-06-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猫耳洞是一种战地掩蔽工事,通常情况下,构筑在堑壕或者交通壕的两侧,拱形的半圆门,高约一米余,宽则几十公分,纵深长度不等,小则仅供一人容

   猫耳洞是一种战地掩蔽工事,通常情况下,构筑在堑壕或者交通壕的两侧,拱形的半圆门,高约一米余,宽则几十公分,纵深长度不等,小则仅供一人容身,大则可纳三五人,其功能主要用来防炮、藏身、储存弹药等,为坚守阵地的战士提供生存的空间。

   20世纪八十年代,“猫耳洞”因中越边境的冲突而广为人知,它以其独特的阵地结构,减少了我军伤亡,保存了许多有生力量。然而,人们至今多半不知猫耳洞的最早起源,原来也跟华东野战军实际统帅粟裕有关。

    1948年6—7月间,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决定发起豫东战役,这是一场大规模攻城打援战役。6月16日,时任十纵副司令员兼二十九师师长的萧锋,率部在上蔡县阻击胡链兵团的东援,保证华野主力攻打开封。完成任务后,又开往睢县西的王娄、桃林岗一线,阻击十纵的老对手新五军的东援,掩护一、四纵队围歼区寿年兵团的七十五师。

   6月28日这一天里,二十九师击毙新五军约2500多人,阵地前死尸一大片。这天深夜,天空明月高悬,战场悄无人声,粟司令员来到二十九师师部以外的阵地前,见极度疲劳的指战员们和衣相靠而睡,便悄悄地将自己的大衣盖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并示意陪来的萧锋师长,不要叫醒他们。

    当得知十纵各师兵力均不足5000人时,粟裕眼眶湿润了,说:“这是我们的责任,作为一名指挥员,计划不周,指挥不当,将会给战士们带来较大的流血。”萧锋是个敢打硬仗、恶仗的人,生怕粟裕将他们师从阻击岗位撤下来,性急地说:“粟司令,我师这五六千人,可是以一当十!

还能顶个十天半个月的!您尽管放心!”十纵司令员宋时轮接茬说:“萧锋首先发明的‘猫耳洞’,在抗击炮火、坦克、飞机的轰炸中很管用,我十纵的部队都采用了。

”粟裕笑着对萧锋说:“是啊,‘猫耳洞’,这个发明好!你们打的报告我已批了,要在全野推广实施。”又说:“我们已到了战略大反攻阶段,我们的战术技术,要不断适应攻城战、阵地战的特点,指挥员要多动脑子,多出点子,多搞一些发明创造啊!‘猫耳洞’还要不断完善。”

   此后,‘猫耳洞’在华东野战军发起的历次大战役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直至打下南京、上海。20世纪80年代,又被运用到中越边境战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