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波苏州工艺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技能素养双提升

2018-02-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目前,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仍存在素质教育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缺乏系统规划的碎片化现象,每个学科都是各讲各的,给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

目前,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仍存在素质教育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缺乏系统规划的碎片化现象,每个学科都是各讲各的,给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希望打造一个平台,让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能够围绕培养目标互相协作、关联、影响,将教育教学行为统一到教育主体自主性的激发与引导上。

大学语文和英语课的作业是平面设计,思想品德修养课的作业是四格漫画、思维导图、荒诞话剧……一场别具一格的作业展,近日在江苏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拉开帷幕,300多份作业吸引着众多师生驻足观赏。

“另类”作业展是苏州工艺美院开展“双融合”课程育人体系的一个缩影。该校正在着力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相融合的模式,形成“双融合”育人体系,培育既具备设计技能又具备设计素养的全面人才。

据苏州工艺美院党委书记王建良介绍,所谓双融合,一是融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二是融合专业学习与文化学习。“我们希望知识传授与学生专业职业的兴趣点紧密结合,同时要避免专业教学沦为单纯的技能训练,必须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公共基础课“三位一体”

“目前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仍存在素质教育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缺乏系统规划的碎片化现象。”王建良说,以公共基础课为例,语文课讲讲课文、思修课谈谈理论,调动不起学生兴趣,更别说提升学生素养了。

2012年6月,苏州工艺美院将原社科部、体育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八大学科合并为公共基础部,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了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范式。其中网络课程中有64门公共基础课,配备了课程资源库、教学视频资源库、优秀毕业设计资源库等。据该校课程信息中心主任施教芳介绍,系统中特别设置了过程跟踪、学习进度统计、课外自测等环节,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因为学生有了提前自学的过程,带着疑问来到课堂,我们就可以实施问题式教学,告别‘一言堂’,在讨论式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授“艺术概论”的教师董波说,以往公共课的作业基本上都是试卷,课堂上教师从头讲到尾;现在的作业都是开放式的主题,载体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没有标准答案。

4幅园林装饰画,是数设艺术系学生戈敏洁完成的大学语文课后作业。“老师布置的题目是吴文化,让我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我选择了园林。”戈敏洁通过课程平台找到语文老师提供的文学作品以及各种素材,认真研读分析,然后拿出这份令人惊艳的语文作业。事实上,同样是吴文化主题,学生的语文作业呈现形式的丰富多样让人惊叹,有的是海报风格的江南民居,有的是卡通风格的昆曲戏文,还有的是水墨风格的宋锦介绍等。

专业课程身临其境

在苏州工艺美院装饰艺术系的首饰设计课上,只见学生与教师邀请来的嘉宾一对一、面对面访谈,了解嘉宾的职业、年龄、兴趣爱好,分析嘉宾的性格、价值观,然后设计出与嘉宾匹配的首饰……下了课的学生感叹道,这更像是新闻专业的课程,新颖且有趣。

“这种专业课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技能,还将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状态。”在苏州工艺美院院长廖军看来,设计行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必须让学生在学校阶段就身临其境,实现精细化培养。

廖军说,让学生确立主攻项目、有的放矢,苏州工艺美院形成了“大专业平台 小专业方向”的专业体系,学院6个系21个专业,形成21个专业平台、54个小专门化方向。“同时,学校还建设了42个工作室、5个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与教学示范中心、200个左右的校外实训基地。”

在苏州工艺美院的“纤维大师工作室”,学校引进了顾文霞、梁雪芳等苏绣大师,为学生举办讲座,言传身教。学校还建设了顾文霞刺绣史料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刺绣的工具、作品和原始稿等。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到苏绣之乡——镇湖观摩绣娘们的工作,直接伏绷走线进行刺绣创作。

“因为一直追求身临其境,学生的技术和创新能力迅速提高,为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一古老艺术注入新生机。”苏州工艺美院桃花坞年画社社长华黎静说,学生完成了40套年画设计方案;成功复制乾隆版“和合致祥—一团和气”木刻年画,填补了复制清代中期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空白;开发设计了几十种木刻年画礼品、旅游纪念品,深受市场欢迎。

实践课程丰富多彩

“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率、第一个月工资多少不是标准,而是靠人文素质、思维方式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体现出来的。”王建良表示,创设出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是学校实现“全人”教育的关键所在。

据介绍,苏州工艺美院策划的“雷山苗族元素”旅游品创新项目设计实践,以“项目 主题 跨界”的全新形式开展,视觉传达系、环境艺术系、服装工程系和装饰艺术系的23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完成特色旅游品设计30项。“各专业的着眼点不同,我们的观点会互相碰撞,有助于突破专业边界、打破思维定式,让作品更具特色、更加人性化”,参加实践的学生感触颇深。

“平时,学校会组织一些趣味性的课外实践活动,像‘磕磕碰碰’论坛,增强讨论热情;‘异想天开’学生创意作品展,调动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曹光阳说,每年的“毕业开放周”和“自我展示一条街”会把校园变成创意的海洋,各种手工创意小礼品、手工饰品随处可见。

据廖军介绍,为了让学生的创意设计接受市场考验,学校与呈辉中国工艺文化城合作成立设计成果转化中心,借鉴“宜家”发展模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包装、宣传、输出,实现销售收入720万元。

如今,苏州工艺美院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得到激发,并转化为持久竞争力。参与苏州轨道交通苏州乐园站“七巧板”文化墙制作的张镱馨说:“图画采用的金属板丝网印工艺,是我们去无锡拜师学来的。经过摸索,作品的色彩饱和度甚至比‘师傅’做得都高。”(通讯员许学建)

院校观点

建立生态育人系统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兼具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属性,既要提升能力,更要提升素养;既解决就业问题,更服务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来说,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但实践中的思考不足,容易出现唯技术、唯就业的教育偏差,开展优质的职业教育需要通盘规划,做到全面育人、育全面的人。

艺术设计类的高职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特点,学生的作品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学生通过设计创作,赋予器物以实用功能,并将自己的感情、价值观附加其上,传达了包含独特情怀的文化价值,这就必然对艺术类高职学生的设计技能、设计素养、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一所专门的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融合”的天然属性,构建一个能符合和达到培养目标的“双融合”生态育人课程体系就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学院开展的公共基础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改革,有机地渗透了教学对象所处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网络课程知识信息,在课堂上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第二课堂上寻找到运用知识的快乐;专业课程搭建了“大专业平台、小专门方向”进阶平台,形成“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素质教育教研室,建设人文资源库,在主题教学、项目教学等专业教学平台上开发了新的文化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意表达、创作实践等能力。

“双融合”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生态育人系统,通过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实现课程相融、校企结合、师资互补、评价共享,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学生的设计技能、设计素养,提高职业能力、拓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批判意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门人才。(王建良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8日第7版

原标题: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技能素养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