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德怎么样 周福德:奇迹 是这样创造的

2018-03-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周福德所在的受援单位--兵团医院是兵团在乌鲁木齐市唯一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不仅肩负着促进当地发展的任务,并且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2009年7月,"7•5"事件突

周福德所在的受援单位——兵团医院是兵团在乌鲁木齐市唯一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不仅肩负着促进当地发展的任务,并且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2009年7月,“7•5”事件突发。当晚,周福德医生和其他医院领导赶到第一现场指挥组织救护工作,几乎彻夜没有休息。7月7日,距离事发地点仅1.5公里的兵团医院面临着受暴乱分子攻击的危险,他及兵团医院的相关领导又和医院男职工一起自发组成“护院队”,保卫医院。

“从窗户向外望去,就能看到往来的车辆,进进出出的是警车和救护车。”事件发生后,新疆与外界几乎失去通讯联系。“我们没有网络、没有短信,国际长途也断了。”这样的形势对于具备援疆干部与医生双重身份的周福德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但他始终坚守岗位,沉着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援疆期间,周福德还遇到过多次“前所未见过的困难”。一次,妻子工作时忽然发生大出血,独自一人到妇产科看急诊,直到他从新疆打电话时才知道她病情严重;周福德在妻子手术前一天返回北京,手术后第三天又重返新疆,赴南疆巡诊。岳母病危期间,周福德因工作繁忙也未能赶回家看上最后一面。

“心中有数”:千里转运病危产妇创造奇迹

谈到援疆期间最难忘的经历,周福德医生感慨说,“一定是抢救哈密重症产妇的经历,那真的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2009年10月31日,正值周末休息的周福德接到一个求救电话:哈密一位35岁产妇产后出现无尿、昏迷、贫血及血小板锐减等症状,生命垂危。当天下午3点,周福德由乌鲁木齐乘车前往哈密农十三师红星医院,晚上10点到达。经过相关专家的联合与会诊,周福德确定该产妇患的是“妊娠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一种死亡率高达90%的罕见病。确诊后的第二天,周福德返回乌鲁木齐。

11月6日,正在南疆考察的周福德再次接到病人家属的求救电话。面对家属泣求,他征得组织同意,立即赶赴哈密会诊。11月7日,周福德医生乘当天的第一班航班,从南疆飞往乌鲁木齐,然后换乘火车,于当晚6点终于抵达哈密。这一路,周福德长途奔波,换乘飞机、火车、汽车,总计1600多公里。

二次会诊后,周福德及时更改治疗方案,进行血浆置换。受制于当地的治疗条件,没有相应设备,周福德毅然决定采取“土办法”置换血浆。“人工加机器”,每次置换两个小时,每天一次,共成功置换了3次,终于使得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然而,刚刚松一口气的周福德又要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增加挽救病人的几率,需要将病人及时转运到兵团医院接受治疗。火车、飞机等转运方案均被家属拒绝,只能使用救护车转运。但600公里转运路途遥远,途中又经过戈壁以及30公里10级风区,其风险之大、责任之重,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的。经过慎重考虑,周福德大胆做出决定:亲自随救护车转运病人!

“我们配备了专业的急救医生、护士,各个环节我都是有准备的。”周福德医生回忆说,“到达乌鲁木齐市时,不料又遭遇大雪,最后由交警开道才顺利达到医院。”11月10日,历时8小时,途径600公里,周福德一行终于将病人安全送至兵团医院,抓住了拯救病人的最后机会,并顺利为她实施了系统的治疗方案。如今,这位哈密妇女已重返教师岗位,也与周福德医生一直保持着联系。

“现在回想起来,在当时条件差、没有外力的情形下,确实相当危险。”周福德医生总结经验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主要在于两点,第一是不怕苦,第二是敢冒险。”

除了援疆工作中的这次“奇迹”,周福德医生在平日工作里也曾多次“创造奇迹”,“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有一次,医院内科里来了一位厌食症患者,1米7的个子,体重竟只有25斤。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没救的时候,周福德决定将这位患者收到肾内科进行治疗。经过全面细致的诊断和精心治疗,奇迹发生了:三个月后,病人康复了,出院时体重已达到100斤。

“医生工作辛苦、劳累,但我想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自豪感、成就感,创造可能。说大了,也是‘积德’,所谓厚德载物。”周福德医生这样阐释自己所创造的“奇迹”。

线上线下:严谨负责好大夫

敢于冒险、运筹帷幄,是创造奇迹的前提条件。然而,做医生,不仅需要在关键时刻“胆大”,更要做到“心细”,需要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

周福德医生目前主管两个病房,每个月内收治约150个病人。工作量大,责任重,他依然保持每周亲自六次查房的规律。星期一,主任医师病房;星期二,出一天门诊不查房;星期三,主任医师第二次查房;星期四,参与全科大查房;星期五,在治疗的“薄弱环节”,再次晚查房;星期六,主治医师查房;星期天,主任医师查房。

“这样就可以保证我的病房每天都有高年资专业医生查房。”周福德医生还提到说,有的病人家属甚至问“周大夫有没有家呀”。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笑笑,还是那句话,“我们做医生的,追求的就是这种自豪感、成就感,将不可能创造为可能。”

“我平时都不离开北京,随时能到达医院。”周福德医生拿起桌上的手机,“手机每天24小时开机,绝对保持联系。我常说,医生的手机,就像士兵的枪,不离身,随叫随到。”

作为科室的副主任医师,周福德医生负责指导、培养年轻医师,管理团队。目前,周福德所培养的14位主治医师都活跃在临床、科研的前线。“主任医师相当于科室的高级指挥官;主治医师是骨干,是低级指挥官;住院医师工作在一线。

”周福德介绍团队的角色分配。关于对年轻医师的传帮带,他有自己的独到经验——为年轻医师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营造和谐的医患环境,处理好和病人的关系,保证年轻医师的工作条件,“让科室成为行医的天堂”;二是搞好关系网络,保持团队流畅的沟通体系。

“在肾内科,我们推行首问负责制,如果年轻医师工作中出现问题,就直接来办公室找我。”周福德医生尤其重视医疗服务,“我提倡的是‘三声’服务: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推崇理解,病人可以生气,家属可以生气,但医生不要生气。”

处理医患关系的高手

除了北大第一医院的这间办公室,周福德还有另外一处“行营”:网上“好大夫”在线门诊。同行中较早开辟网上门诊的他,每天在线半个小时解答患者问题。如今,在全国3000多名肾内科医生中,他排名第一,病人满意度最高,收到的表扬信也最多。

线上线下,周福德医生处理医患关系的高手。作为科室的医疗主任助理,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小摩擦,甚至医疗纠纷,周福德都颇有心得。他多次为病人减免医疗费用,还推行过“欠款出院制”,欠款数目最多的一位病人出院时欠周福德10万元,后来按照“还款协议”全额归还。

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周福德阐述自己理解:“一个人做了,起到表率的作用;换句话说,你去做了,自然就有人跟着做。治疗中,投入越来越多,病人、家属担心,这样治下去有没有希望啊。我的答复是,走下去,只要坚持走下去,最后结果不会让我们感到遗憾。”这样的坚持,对于周福德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对于每一个就医的病人而言,就是一个生机——一个等待奇迹出现的机会。(作者:程思炜 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