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是什么

2018-03-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揭秘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是什么说起胡适和徐志摩这两个人,相信对中国近代历史稍有了解的的人都会知道这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胡适是一位学识渊博,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他

揭秘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是什么

说起胡适和徐志摩这两个人,相信对中国近代历史稍有了解的的人都会知道这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胡适是一位学识渊博,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他一生涉猎广泛,著作颇丰,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还是白话文的大力倡导者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而徐志摩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很多唯美极富诗意的诗作。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是怎样的。

徐志摩照片

胡适对于徐志摩一生的评价十分简单,他说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认为在这个信仰中有三个大字,分别是:爱、自由和美。他一生所追求的便是把这三个理想汇合在他的生命中,这就是被胡适所称为的“单纯信仰”。胡适还说,纵观徐志摩的一生的历史,只不过是他追求这三个理想的过程罢了。

胡适对于徐志摩评价虽然简单,但是却十分准确。徐志摩的一生就是在为三个字而活。徐志摩一生钟爱过两个女人,分别是林徽因和陆小曼,为此他不惜和自己的妻子张幼仪离婚,因为他认为两人之间并没有爱情可言,不如趁此早日结束这段婚姻。而在和林徽因以及陆小曼交往的时候,他写下了很多跟爱情有关的诗作,而这些诗作无不散发着徐志摩对于爱、自由和美的向往。

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还是非常符合徐志摩留给世人的印象的,没有任何的溢美和贬损之词,这些都体现了胡适一贯的处事风格。

胡适的文章蝴蝶欣赏

胡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反对封建八股文,大力提倡和推广白话文的大学者,对于解放当时人们的思想,促进白话文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他为了实现自己让白话文遍及整个中国的理想,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说他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里面写的几乎都是摆脱了古体诗的各种束缚的白话诗。比如胡适《蝴蝶》这首诗。

胡适照片

这首诗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一共只有四行,四十个字。主要的内容就是讲述了一只黄蝴蝶的的孤单和迷茫,并以物喻人,表达了自己的孤寂和无奈之情。这首诗创作于1916年8月23日,首先发表在由陈独秀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显得十分稚嫩和浅白,没有任何诗意在其中。而如果一首诗任何诗意都没有,不能给人带来愉悦,无法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那么这就是一首失败的诗。

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首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因为它的出现是一种前人从来没有过的尝试,它在努力摆脱中国古体诗的各种规范和束缚,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种风格,同时也为现代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以上两点,我们对于胡适《蝴蝶》这首诗应该做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这是一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虽然它的艺术水准并没有多高,但它仍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具有开拓性的历史意义。

胡适与周汝昌之间有什么关系

周汝昌是当代有名的“红学泰斗”,在古典文学和书法等方面都很有研究。那么,周汝昌与胡适,又是怎样相识,从而接下了这样的一段红学之缘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胡适图片

其实,周汝昌在投身于红学研究之前,在诗词、戏曲等方面已经颇有成就。周汝昌与红学结缘源于幼时母亲对《红楼梦》的讲解,而使周汝昌真正投身于红学的人却是胡适。

周汝昌的兄长也一直致力于对红学的研究,后来他发现了胡适的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就让周汝昌前去查证。周汝昌查遍了整个图书馆,发现了那首诗,并以此撰写了一篇文章。当胡适看到周汝昌的这篇文章后,便立即给周汝昌去了一封信。此后,胡适与周汝昌开始以书信往来的方式讨论红学,而周汝昌与胡适也因此结下了缘分。

之后,周汝昌为了新作特意去拜访了胡适,胡适特地将自己珍藏的的孤本借给了周汝昌。因此,对胡适的慷慨与平易近人,周汝昌常常敬佩不已,并感叹于胡适对自己的爱护,言语间常有感激之意。

胡适与周汝昌往来的书信共有7封,除了不慎遗失的一封外,其余的书信也都已经被公之于众。而他们俩因《红楼梦》而展开的讨论,也成为了红学史上的一桩美谈。

在胡适去世四十三年后,周汝昌出版了一部关于他和胡适的一本书,书中记叙的都是关于他们俩人对《红楼梦》的探讨,也指明了胡适对此做出的突出的贡献。

胡适之说儒作品介绍

胡适是中国有名的诗人和学者,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倡导了文学革命,使我国的现代文学得以起步。而《说儒》是由胡适所创作的一部书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胡适图片

整理国故和国学是胡适文艺复新的内容之一,而《胡适说儒》则是胡适整理国故的代表作品。有人评价说此书不仅是胡适个人创作上的新的突破,也是近代中国在文化上的代表作品。

《说儒》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儒学的起源和本质,其中独特的见解可以穿透层层迷雾,给当时仍然迷茫的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哪怕是如今,其中的观点依然显示着勃勃的生机。其中的两个观点尤为独特,其一是对“儒”作出了定义。他认为,“儒”本是殷商的贵族,但是随着殷商被周朝所取代,这些贵族都沦落为以占卜等专业技能为生的奴仆,但这些奴仆与当时普通的奴仆又有所区别。其二是孔子那强大的政治自信,来源于殷商后代对于复兴民族的深深期盼。这两个观点的得出,是胡适将儒学置身于远古时代去考察而得来的,“儒”字的本意是柔软的意思,而对于孔子等这些殷商遗民来说,只有以柔顺的态度才能给留存于世。

胡适是我国最富盛名的文化巨人之一,他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文学,掌握了中外的文法比较,也总结了中国多年来的学术研究,这些产生的影响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出来,《胡适说儒》就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品。

胡适与他的《兰花草》

胡适不仅是我国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还是有名的诗人。他极具才华,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可惜的是,他的很多作品没能广为流传。《兰花草》是由胡适先生作词的一首诗歌,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胡适照片

1921年的一天,胡适去拜访友人,临别前友人一家送了他一盆兰花草。胡适便把兰花草带回了家,并细心照料。在读书写作之余,总是会不自觉地望望这盆兰花草,期盼着它能早日开花。可惜的是,直到夏天过去,秋天来临。兰花草依然没有开出美丽的花朵。胡适在遗憾之余,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名为《希望》的诗歌。后来,被陈贤德和张弼稍加修改,配上了曲调,改名为《兰花草》。此后,这首歌曲就广为人知了。《兰花草》原文:

兰花草 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兰花草》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与它所深深包含着的深情、清新、朴素以及对生命的期待是分不开的。这首歌哼唱起来朗朗上口,曲调优美,连人的心情都会愉悦起来。胡适期盼开花的《兰花草》不仅仅只是兰花草,它还象征着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兰花草一样,被胡适细心呵护,妥善珍藏,被期待着早日开出美丽的花朵。但是这兰花草却迟迟不肯开花,在这种带着期盼的焦急等待中,胡适看着兰花草,想到了自由主义,于是才会有感而发。

胡适的《兰花草》本来是一首名为《希望》的诗歌,后来被人稍加改动,成为了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

胡适作品我的母亲赏析

《我的母亲》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胡适的作品。这部创作是胡适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我的母亲》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胡适通过写了7件关于母亲的事来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做人的处事方法等,体现母亲的慈爱、善良。

胡适与母亲

《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候,母亲对自己的严格和深情关爱之下的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严慈相济、懂得进退、识大体的好母亲形象。让我们对胡适母亲的形象深深地映入脑海。胡适在母亲的影响下,并没有因为从小失去父亲而变得自卑,而是更加努力,最后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写道,胡适母亲从来不会在外人面前指责或打骂他,如果他做错事只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胡适下跪,教育胡适,指出他的错误并要他改正。从这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他知道怎么做会让孩子更能接受,不让孩子在别人面前丢失颜面。胡适从小失去父亲,他母亲23岁守寡,为父又为母,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为此受尽了折磨和苦难。

《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胡适用白话文撰写,以白话文的格式能更深入人心,通俗易懂。胡适擅长使用白描的手法来描写人物形象,在本文中胡适将母亲的形象描写的惟妙惟肖。白话文虽然平淡,但能简洁明了的诠释文章所要表达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