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栋简介 李亚栋、南策文、雒建斌院士简介

2017-1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亚栋 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11月生于安徽省宿松县. 198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1988年~1991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获硕士学位


李亚栋
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11月生于安徽省宿松县。
198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

1988年~1991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91年~1999在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化学系任教,其间于1995年师从钱逸泰院士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无机半导体纳米材料研究,1998年获博士学位。

1999年入选清华大学首批“百人计划”,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为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兼任NanoResearch副主编、JournalofMaterialsRe鄄search副主编、《科学通报 》副主编,InorganicChemistry、Chemistry ofMaterials杂志顾问编委,《中国科学-化学》编委。
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合成化学研究,包括单分散纳米晶可控合成与组装、一维纳米材料制备与形成机理、贵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复合物及其催化应用等。

提出了纳米晶“液相-固相-溶液”界面调控机制,实现了不同类型纳米晶的可控制备;将水热、溶剂热合成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型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实现了金属铋、钛酸盐、硅酸盐、钒酸盐、稀土化合物等纳米线、纳米管的制备,揭示了液相条件下纳米晶的取向生长规律性;提出金属间化合物、合金表观电负性概念及其计算经验公式,建立了比传统高温合成金属间化合物、合金材料低400~500度的低温合成方法,在贵金属与其他过渡金属、主族等金属间化合物、合金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在《自然》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截止2011年度,论文他引总数15000余次。
曾获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排名第一);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南策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11月生于湖北省浠水县。
1982年和1985年先后获华东理工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武汉理工大学 (原武汉工业大学)任教。其间于1992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为教授。

1999年底调任清华大学材料系教授,曾任材料系副系主任、系主任,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先后获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等。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及功能陶瓷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多铁性材料与器件、有机-无机复合功能材料、锂电池用锂离子固态电解质及正极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联计算及预测等领域做出了突出成果。

构建了计算复合材料及功能陶瓷的多场耦合性能、界面控制的物理输运性能等的模型方法,为材料的性能设计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新型磁电复合材料、复合固态电解质及电极材料、高介电材料,解决了相关材料应用的基础问题。

以系统的创新性成果发表 SCI收录论文350余篇,SCI论文他引总数 600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年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作邀请报告28次,获发明专利授权24项。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美国ISI(SCI总部)经典引文 奖 (CitationClassicAward)、美国陶瓷学会电 子 陶 瓷 EdwardC.

Henry奖、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多项荣誉。现为国际陶瓷联盟当选理 事 长 (President-Elect)、亚洲电子陶瓷协会主席等。
雒建斌
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1年8月生于陕西省户县。
198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1985年~1988年在西安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并获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1994年在清华大学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留校工作。

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现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摩擦学理事会副主席、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摩擦学技术委员会主席;曾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两届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

先后任7个国际和国内刊物编委或副主编。
在纳米摩擦学方面,从测量、理论到应用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在测量方面,研制出纳米级润滑膜厚度测量仪及纳米荧光颗粒运动观察技术,为揭示薄润滑膜特性提供了重要手段。

在此基础上发现了薄膜润滑的系列新现象,如:随摩擦副间隙的减小,固体表面特性对润滑分子的作用增强,润滑液的等效黏度呈指数上升;薄膜润滑的端泄现象消失;流体效应逐步减弱现象。

提出了薄膜润滑物理模型,揭示出润滑状态的转化关系。在技术创新方面,将纳米薄膜研究成果与先进电子制造相结合,在表面平坦化方面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表面波纹度和粗糙度小于1A的超光滑表面制造,在高密度计算机硬盘、大规模集成电路硅晶圆、LED蓝宝石晶圆等超精加工中取得了重要应用。


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7项;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15次,其中大会报告8次(Plenary和 Keynote)。

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论文240余篇,SCI收录130余篇,他引18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1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