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奕聪的子女 黄奕聪父子带着项目寻根

2017-05-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闽南之窗(卢良焕/文)独家报道:1955年,周恩来总理赴印尼万隆出席亚非会议.在会见当地华侨代表时,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黄奕聪引起了他的注意."普通话说得很好嘛

闽南之窗(卢良焕/文)独家报道:1955年,周恩来总理赴印尼万隆出席亚非会议。在会见当地华侨代表时,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黄奕聪引起了他的注意。"普通话说得很好嘛,以后要继续学好中文,弘扬中华文化。"周恩来还建议黄奕聪将孩子送到中国学习中文。

周恩来的关怀让黄奕聪感动不已。回到家中,他对尚在读小学的两个儿子黄志源、黄鸿年说:"你们做好准备,我随时都会把你们送到毛主席、周总理身边学习中文。"

黄奕聪时常告诫子女:"根在中国,在外漂泊,不能做个没有根的游子。"如今子女各自在中国做出了一番事业,90多岁高龄的黄奕聪很是欣慰。

"土豪"定律:信义赢天下

"诚是有诚心,信是讲信用。"黄奕聪说,凭这两点,无论接触什么人,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

25岁时,黄奕聪白手起家做起了椰油生意。有一回,他乘帆船到拉耶岛收购椰油,经过两天两夜艰苦的水上航程,返回望加锡时,却不幸被军队低价收购,血本无归。回到家里,黄奕聪把能卖的全卖了,仍不够抵债,只好把妻子值钱的嫁妆拿去典当。

"我不能对朋友失去信义,不然就会失去一切,什么都没有了。"他在妻子面前立誓,"现在拿你的,将来10倍还你。"

"信义"二字,让黄奕聪得到了许多合作伙伴的信任,生意也越做越大。后来他转行加工贸易,将收购来的椰子加工成椰干销售,几年后月售千吨,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椰干商。

1960年,37岁的黄奕聪在雅加达创办金光集团。1967年,印尼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很快,黄奕聪抓住时机,联合三林集团的林绍良共同投资创建了比摩利油厂,一个"椰油帝国"由此诞生。1983年,比摩利油厂已成为印尼最大的食用油工厂,黄奕聪也有了"椰油大王"的名号。

随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造纸业。这一决策不仅改变了金光集团以食油业为主的格局,还使印尼从一个纸张品90%靠进口的国家变成大量出口浆纸的国家。

黄奕聪又以集聚的资本进军银行业。1982年,他以100亿印尼盾收购了印尼国际银行的大部分股权。然而,后来的一场印尼国内金融风暴,让很多银行面临倒闭风险。人们纷纷到银行挤兑,许多银行因为害怕而紧闭大门。

"不能关门。"黄奕聪说,"只要你有钱在我这里,我明知道有亏损,明天还是照样得开门,你要提多少就提多少,不能让储户亏本。"这场风波散去后,很多其他银行的储户都将钱转存到了黄奕聪的银行。1992年,黄奕聪的银行分行已开到250家,盈利一度超过印尼所有银行。

椰油、纸业、银行和地产,这几门生意让黄奕聪从"屌丝"蜕变成"土豪",也让他栽了几个大跟头。"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直接损失就有20几个亿。"黄奕聪本可以申请破产以转嫁债务,但他却坚持还债。

"没有少还一分钱,"黄奕聪说。至2001年,金光集团所偿还的债务多达60亿美元。

幼子黄荣年说:"(父亲说)不能因为有什么挫折就不把债还掉。所以他倒了几次,时代不同,政策变了,还有很多人愿意帮他,所以才有今天的局面。"不管在多么艰难的时刻,信义始终是黄奕聪立身之根本,为他在商界赢得信誉,也让他的实力也在一次次商海浮沉中变得更加雄厚。

2011年,一度负债累累的黄奕聪在《亚洲全球》杂志公布的"印尼十大富豪排名榜"上,以120亿美元身家晋升首富。

当代"蔡伦":项目再难也要放在大陆

长子黄志源是黄奕聪选定的金光集团首席接班人,也是公认的继黄奕聪之后最适合掌舵金光集团的人选。

他从小就被父亲送到中国学习,回到印尼后,又被安排到基层,历经十几年的锻炼,逐步成长为金光集团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1994年,黄志源在新加坡创立了后来成为金光集团旗舰企业的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简称APP)。他认为,生活用品业尤其是纸业,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事实证明,黄志源的眼光不比黄奕聪差,更显远见的是,他将事业发展的重心放在了中国。宁波、苏州有着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工业用纸企业和无碳复写纸企业,它们都是黄志源执掌APP后投资建立的。

"今天你随便在哪一家超市拿出一包纸用品,或多或少会跟金光有点关系。"黄志源自信满满,中国大陆很多人不知道金光,但金光APP旗下的品牌纸品确已成为都市人每天的生活必需。

当人们还在感慨APP给中国纸业带来的影响时,黄志源的脑海中已经开始酝酿一个彻底升级中国造纸企业的规划。为了改变国内高档印刷品所用铜版纸依赖进口的局面,黄志源决定将APP最大的投资项目——铜版纸生产厂设在镇江。

期间有人劝说他改变项目投资的国家。"但父亲和我都有一个信念,项目再难也要放在大陆,我们毕竟是华夏子孙,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黄志源说,父亲一直强调,印尼是婆家,中国是娘家。于是在1999年,世界上最大的单一铜版纸生产厂金东纸业在镇江建成投产。

随后几年,APP在中国的产品从工业用纸、办公用纸到文化用纸、纸制品、生活用纸,再到纸浆,几乎涵盖了所有浆纸领域。短短十几年,APP跻身全球十大造纸企业之列,在中国已有十几家造纸工业企业。2008年,黄志源当选全球浆纸行业最具影响力人物。

过去,"白纸黑水"是人们对中国传统造纸业的认知和印象。黄志源到中国后,带来了"打造绿色产业、走林浆纸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的理念,并成功付诸实践,极大地减少了造纸业对环境的破坏。

黄志源说:"林浆纸一体化,是让造纸企业自己去解决木材原料问题,使企业担负起造林的责任。"通过发展林浆纸一体化,APP成为中国"生态造纸"最有力的推行者,种植人工林的面积早在数年前就已突破500万亩。同时,APP在华的环保投入高达44亿元人民币,成功破解了造纸业威胁生态环境的难题,黄志源也被称为中国现代造纸业的"蔡伦"。

上海威斯汀大饭店二楼的酒廊,黄柏年抬了抬手,招呼一个服务生过来。"给我开一瓶红酒吧,"他微微一笑,"红酒可以增加我的Passion(激情)。"

黄柏年的手腕上戴着一块Frank Muller的黄金Crazy Hour(瑞士名表)。他低头看了看时间,为自己的偏好而做出解释:"我比较喜欢Frank Muller的气质,低调的疯狂。"

威斯汀大饭店位于上海外滩中心,而外滩中心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由一幢50层主楼和两幢26层附属楼组成"品"字状,是金光集团在中国最为醒目的地产项目,也是黄柏年最为自豪的作品。

作为继承者,黄柏年在接过父亲衣钵时,俨然有自己的想法。

幼时,黄柏年被父亲送到新加坡华文学校学习中国文化,内心的中华情怀让他的第一个项目就选择在上海。

1994年,38岁的黄柏年豪情迈迈来到黄埔江边。"location,location,location."黄柏年一连说了三遍"地段","做房地产,最重要的是地段,一定要顶好的地段。"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对上海外滩的景象连声惊叹。"我看好上海!"立志、志、憧憬,许多场景在他脑海一闪而过,"这将是上海外滩的未来。"黄柏年的心中,一座21世纪杰出建筑初具雏形。

然而,真正到了实施阶段,却考验重重,整个项目历时8年才完工。回顾这段岁月,黄柏年十分平静:"大家都戏称我‘八年抗战’。"

首先要面临的是拆迁关,进入上海2年,地都还没有拆完,上海高档写字楼的租金已经由每平方米90美元跌到9美元。选择继续还是打道回府?黄柏年心中几次思量。后来又赶上东南亚金融危机,金光集团在地产项目上的计划要不搁置,要不进行缓慢。

后来在上海市政府的帮助下,黄柏年艰难地渡过难关,他"只求最好"的设想也一步步从空中落了地,变得更加实际。根据市场需要,黄柏年多次调整设计方案:"建筑项目从office到住宅,又到酒店,最后是办公、酒店、公寓三合一。"

"中国有句俗话叫‘好事多磨’,我们最后找到了一个最佳模式。"黄柏年擎着酒杯,踩着阶梯来到一楼。在酒店大堂中庭,高大的棕榈树翠绿掩映,错落的装饰,花草层叠娇艳,流动的喷泉,变色的天梯,汇成了一曲轻柔的乐曲。黄柏年介绍,在外滩中心的室内设计理念中,引进了"金木水火土"5个要素。

"金,就是金光的内容;木,许多花卉乔木,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水,是最重要的,自然,舒服,是生命的标志,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火,在外滩中心最中心处,是个玻璃雕塑,名字叫《燃烧的荆棘》,这是外滩中心的灵魂,由捷克艺术家用450个玻璃管吹制而成的,远远望去,像一团团明亮的火,又似夜色中的火炬,代表了金光外滩欣欣向荣的景象;土,就是我们立足的这个点,是基础。

"黄柏年笑着说,"我打的这个基桩有80米深,很稳固的。"

"具有印尼特色,却又蕴含浓浓的中华文化。"虽然一直远离故土,但中华情怀已在心底植根,回到国内后,黄柏年与中国文化有了更直接的接触。他尤其爱看《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从这些名著中,黄柏年慢慢悟到一个道理:"要先胜,以立于不败之地;要必胜,必须知己知彼;要全胜,才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父亲常说,‘我们的根在中国’,所以,当时虽然很困难,我还是继续盖。现在市场证明,我胜了。"黄柏年端起红酒杯,笑着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