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华的课 听刘良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2017-09-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今天,我怀着很愧疚的心回到了东莞,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我还是决定了这样做,因为回来做的事是涉及到我的饭碗问题,我不得不"舍课而取饭碗"也.另外一

      今天,我怀着很愧疚的心回到了东莞,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我还是决定了这样做,因为回来做的事是涉及到我的饭碗问题,我不得不“舍课而取饭碗”也。另外一个原因是身体的问题,进入了不惑之年,长期听课跟着老师讲课的思维转,身体也发出警告。

      感到很荣幸的是刘老师在教科院125室上课的第一天就点名“廖六志老师怎么没来?”,我想可能是老师误认为我是教管班的,其实我是小教的教育管理小组的,不同的班课程不一样。原打算刘老师在8月2、3、4号的课我都要听完的,可事实上只听了三分之一。

听刘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这是我在听课时想到的写文章的题目,刘老师的课有他的独特之处,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有的“词”和“句”只有在他的课堂上才听得到的。他敏捷的思维,宽广的视野,旁征博引,常常引人深思,课堂上常常发出爽朗的笑声。

“批胡适,后来又批胡适的老师--杜威,如果批判在座的某一位学员,又再批判到我了,那我就高兴了”。其实,我在想,这是刘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又特别是我们莫、江、廖三人。他说:他在研究生院挑选硕士论文,挑了一篇,又放下;再挑了一篇,又再放下,唉,没有一篇是优秀的。

他的《教育研究方法—案例与扩展》要出版了,选的硕士论文经过思考以后,又不得不拿下来,因为没有十分满意的,要是出版社逼急了,只有拿我自己的论文上!(笑)。但是,在座会有优秀的论文出现的。你听,他的这一番话,又是说给我们听的,很有激励性。一种很委婉的压力袭来,叫你又喜又忧。

刘老师所选的案例,如捐款的案例,麦当娜组和雷锋组不同捐款数额,让我们去推理,(我就中招了)答案出其意外,然后请学员发表意见,那课堂效果就不一样了。研究处写的刘老师的课程叫做《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就是冲着这个课题来的。

      刘老师的言和行十分尊重人。他上课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是“您”(nin)而不是“你”(ni);学生交课堂作业时,他总是恭敬的伸出双手接过来,便轻声的说一声“谢谢”,有时我们的学员还是一只手递过去的。

更为可贵的是刘老师在晚上还要一一看完这八九十篇课堂作业,而且要用红笔批上“A ”一类的。“谁说大学教师不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这是我读本科教育管理时,听刘老师的课记下来刘老师说的一句话。

       此时此刻(9:10)刘老师的目光也许正在125室搜索廖六志的身影,“可惜不在!”,我只能默默地告诉刘老师,我正在准备或说是放松去准备今天下午与考官们的一场对话。

听刘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我想刘老师如有在给下一届学员上课,我会坐在课堂里听的。谢谢刘老师的鼓励。但我知道我目前要做的事是要拿出开题报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