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勇四川 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董事长 何志勇:期刊集约化经营的探索与思考

2018-0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中国期刊业的一员,四川期刊传媒集团刚刚在上个月17日挂牌成立,前一个身份是四川党建期刊集团,组建于2001年9月.8年时间,我们正好融入了共和国新闻出版事业

作为中国期刊业的一员,四川期刊传媒集团刚刚在上个月17日挂牌成立,前一个身份是四川党建期刊集团,组建于2001年9月。8年时间,我们正好融入了共和国新闻出版事业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今天,我想围绕创新这一年会的主题,就期刊的集约化经营,谈谈我们的探索与思考,以就教于在座的各位领导和业界同仁。

一、集约化成就期刊产业。

翻开欧美国家期刊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单刊到多刊,从刊社到集团,从手工作坊到集约化经营,这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媒体的集约化经营,最早始于1794年美国费城的“费城印刷商公司”的“集团”合并了该市两家日报。或许,就是这一不经意的以节约成本为初衷的举动,拉开了传媒业社会化生产与集约化晶莹的序幕。

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报业垄断性组织——报业集团就较为普遍地出现了。紧随其后,期刊业加入了这个浩荡的行列。到20世纪的中后期,期刊的集约化经营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它极大改变了期刊的生产经营方式,重新分割了期刊业的市场版图。

以美国为例,美国生产3种以上的期刊集团500多家,大的期刊集团拥有60到80种刊物甚至更多。比如美国的康泰纳仕集团拥有杂志100多种,其中《纽约客》、《名利场》等杂志声名远扬。

从《时代》杂志起家的时代华纳集团,其发行的杂志超过60多种,全美最畅销的5本杂志中他占了4本。而由一本杂志成长为一个集团的《读者文摘》更是创造了传奇,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以21种语言出版了50种版本。

再说,与我们合作关系的德国宝尔集团,德国宝尔集团他的全称是德国宝儿出版集团,这是一家地地道道的期刊出版集团,他成立于1875,现在是欧洲最大的一家期刊出版集团,2008年他在德国本土出版48种期刊,在欧美十多个国家中,出版达300多种期刊,营业额达到18亿欧元。

集约成就产业,走过百年历史的欧美期刊市场,通过竞争和淘汰,80%以上的期刊市场份额被约20家传媒集团控制在手中,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使出版者能够在资源配置和资本集中上实现最优化,也使其一流的期刊成为创造巨额财富的机器。欧美期刊业之所以形成巨大的经济规模,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和集团化的组织形式。

历史告诉我们,期刊的集约化经营,其内在动力是出版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其外在表现是组织形式的集团化或集群化。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现代企业制度在期刊行业的有机植入。实践表明,这既是期刊自身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期刊处于各种强势媒体包围中,为赢得自己的相对优势的现实选择。

我国期刊业真正起步是在建国以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我国实行按地区按部门行政配置期刊资源的模式,依靠各级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我们较快完成了新中国期刊业的布局,实现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积聚和培养了一批期刊人才,也培育出一些期刊品牌,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从80年代的3000余种迅速发展到今天的9000余种,使我国很快成为期刊大国。但是,这种数量上的递增,并没有改变期刊资源的配置方式和发展模式,期刊资源仍为地区和部门所有,甚至仍为行政和事业单位的附属。

据统计,目前全国9000余种期刊大约分散在5000多家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运作1.6个期刊。毫无疑问,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小生产期刊业态,一本杂志,几个、几十个人,背靠一个单位,用一个行政通知征订,来操弄杂志的出版发行。这是一幅我们熟视以久的中国期刊业的生产经营图景。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国已经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个时期尽管有少数品牌期刊,如《读者》、《知音》、《家庭》走向了集约化经营的路子,但就多数期刊而言,仍然属于分散化经营、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它大大落后于市场的要求,造成了今天中国期刊市场多而不全、大而不优的现状。

面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面对传媒业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国外大颚跃跃欲试的潜在压力,中国期刊业将以怎样的创新扫除自身的积弊,再创辉煌?我们认为无论从传媒业的发展规律还是从中国期刊业的现状来看,中国期刊业都必须主动创建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新业态,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二、在不断探索中前行。

四川在期刊集约化经营和集团化发展方面,算的上是吃螃蟹的,在历时8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先后迈出了组建集团、整合资源、股份制改造三大步。早在2001年9月,四川省委果断决策,以省委机关刊《党的建设》为龙头,整合了8份杂志,组建了四川党建期刊集团。这个开创性的举措,奏响了四川期刊业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序曲。

2005年开始到2008年,在中共四川省委大集团带动大产业文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们依靠行政推动、市场主导的方式,又分别进行了两次省内优质报刊资源的整合,使四川党建期刊集团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出版经营覆盖时政、时尚、生活三大类报刊,含11刊6报以及11家市州广播电视报。

近两年,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一个新的创意在我们的脑海萌发,荡起转企和改制的双桨,融入股份制的大潮。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经与我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的多次协商,我们形成了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化为取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提升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形成共同做强做大四川期刊产业的共识。

几年来,从确立组建期刊股份制公司的改革发展思路开始,到今年1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四川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9月下旬完成工商注册,11月17日正式挂牌成立。

一路走来,我们得到了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等各级领导机关的大力支持。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亲自听取我们的汇报,并对总署有关部门提出“加强指导,协力推进,为各省整合提供范例”的要求;中宣部改革办、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综合业务司、报刊司、产业发展司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分别到期刊集团调查研究、现场指导。

中宣部改革办、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发展司还将“股份公司”列为全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联系单位。在公司的成立仪式上发来贺信,总署领导亲临大会讲话并授牌。并对股份公司提出殷切希望。

四川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开端,未来的路更长、更艰巨。作为全新发展平台的股份公司,未来将形成四大业务板块的发展布局,即以期刊、报纸深度融合为载体的纸质媒体板块;以纸质媒体和新媒体互动为平台的新媒体板块;以媒体广告和发行良性互动为路径的营销板块;以资本运营为扩张支撑的资本板块。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将为四川期刊传媒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拓展广阔发展空间。

三、集约化经营是一场革命。

8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们经历了磨难、体验了艰辛,也收获了喜悦、增长了见识。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期刊的集约化经营是对我们传统期刊业态的革命,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之下,多策并举、改革创新、政策支持,促进期刊产业的快速监看发展。

第一,“两手”配合。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期刊集团的组建,应该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资本为纽带,依托名刊大刊,进行“自由恋爱”,拒绝行政干预。就一般意义来讲,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又过于简单化。

当我们实际面对全国绝大多数都是依附于部门和单位的小刊小社来说,市场这只手在多数情况下是“失灵”的。进一步说,面对报纸、电视、网络这些国内强势媒体的挤压,面对挟资本与市场优势的国外媒体的进攻,拒绝行政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期刊集团化方面发挥作用,无异于将大多数小刊小社置于自生自灭的境地,最后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将期刊市场向国外媒体大鳄拱手让出。

这当然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形。说到这里,我们还想说的是,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导致了目前我国期刊业集团化发展进程缓慢的现实。

所以四川在期刊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行政推动、市场主导。所谓行政推动是指针对传媒这兼具意识形态和产业形态双重属性的特殊产业,充分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分散在各部门和单位的期刊资源进行优化调配,推动期刊资源向集团化或集群化实体集结,促使其转变发展模式,同时在政策、法规、税收和社会保障上给予倾斜支持,以确保资源重组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所谓市场主导,就是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坚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按照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化为趋向,以股份制改造为抓手和平台,打造新的市场主体。

总之,政府当好推手,并且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我们就能迈上期刊集约化经营的快车道。

第二,“多策并举。业界不少人曾经认为,组建期刊集团应当依托一个全国性的名刊大刊,形成一个中心,众星拱月。在一般意义上说没有错,但从现实意义上看,又过于理想化了。从一定程度上说,只会把大批期刊关在集约化经营的大门之外。从现实出发,一刊独大当然好,多刊并举也行。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样更能分散经营风险。从国外期刊的情况来看,也并非都是以一刊独大的模式来组建和运作。

四川期刊传媒集团有《汽车杂志》这类行业内的重头刊物,还有像《都市丽人》、《女刊》这种时尚类的新锐刊物,同时还主办经营有像《精神文明报》、《国防时报》、《大众健康报》这类个性鲜明的报纸,这让我们在经营发展上,有较大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从集约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上来说,由于历史和现状的差别,也要允许多种模式并存:既可以是内部联系比较紧密的集团化的模式,也可以是联系比较松散的集群化的模式,还可以是综合性的刊社模式。在期刊经营的方式上,既可以以资源为纽带,也可以以资本为纽带,还可以以项目为纽带,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通过创新来完善。

我们认为,多策并举、多模式并存、多样化发展,期刊集约化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就能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第三,制度创新。要从地区、行业部门单位把期刊剥离出来,变成面向市场的经营主体,离不开制度创新。要把一个个独立的刊社,聚合成有机整体的期刊集团,把期刊内部的人才、资金、资讯、广告、发行等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切实调动集团和刊社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也离不开制度创新。

要在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从传媒行业的特点出发,构建既能管住导向,又能增进效益的管理体制,仍然离不开制度创新。要在激发内部潜力的同时,扩大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还是离不开制度创新。

没有改革的精神、没有创新的理念,期刊的集约化经营与集团化发展,将会寸步难行。今天我们已经知道,期刊发展最主要的瓶颈在体制,出路在创新,在创新的道路上期刊的产业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好。

第四,政策支持。政策是期刊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重要支撑,从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资源整合到资源组建,从转企改制到股份制改造,没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对于我们历时8年的探索和实践,新一轮的政策支持,最为重要的是对传媒这个特殊行业,政府要在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以及正在着手编制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给予倾斜支持。

扶持国有期刊集团做强做大,成为抵御国外传媒大鳄进军中国的主力军。在期刊重组中,在跨行业、跨部门重组的审批,主办单位的调整,期刊名称的变更等方面,也需要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支持。

在非时政类报刊社转企改制中,目前的配套政策严重缺失,实际工作较难推进。要加快制订从行政审批到财政、税收、劳动、人事、工商、保险灯方面的相关政策。政策出机制、政策出效率,在政策的支撑与支持下,期刊的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将会越走越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