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牙签导致宝宝失明,家中这些隐形杀手每年危害47%孩子!

2017-10-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晚饭后,奶奶给2岁的孙子洗澡,由于刚吃完饭,奶奶嘴里叼着牙签,洗完后抱着孙子擦拭.穿衣服,过程中孙子要奶奶抱,往前一扑,牙签刚好戳眼睛里了,奶奶心急,赶忙将牙签拔出……医生说,本来伤害没这么大,由于这一拔,视网膜受损,让孩子不幸右眼失明.每年,每100个孩子中,就有约47个孩子受到意外伤害,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是,由于筷子.勺子.牙签.针.刀子.剪刀.测电笔.烧烤签子……等异物插喉.插眼睛.插耳朵.扎入头颅等病例也很多:一名上海男孩,2岁多,因为帮助爷爷递镙丝刀,不慎跌跤,镙丝刀从眼眶插入颅内.一男

晚饭后,奶奶给2岁的孙子洗澡,由于刚吃完饭,奶奶嘴里叼着牙签,洗完后抱着孙子擦拭、穿衣服,过程中孙子要奶奶抱,往前一扑,牙签刚好戳眼睛里了,奶奶心急,赶忙将牙签拔出……医生说,本来伤害没这么大,由于这一拔,视网膜受损,让孩子不幸右眼失明。

每年,每100个孩子中,就有约47个孩子受到意外伤害,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是,由于筷子、勺子、牙签、针、刀子、剪刀、测电笔、烧烤签子……等异物插喉、插眼睛、插耳朵、扎入头颅等病例也很多:

一名上海男孩,2岁多,因为帮助爷爷递镙丝刀,不慎跌跤,镙丝刀从眼眶插入颅内。

一男孩4岁不到,吃羊肉串时发生意外,硬铁丝生生地从鼻腔进入颅脑鞍区,由于伤口愈合不良,喝水时从鼻子流出。

也是一4岁男孩,小家伙刚从儿科医院做好心脏手术才回温州,在家等候的老人欢天喜地送上一辆漂亮的摇控玩具车,结果乐极生悲,竹节状拉开的遥控天线也是从眼睑部位戳进了孩子的头颅。

一天晚饭前,3岁又7个月大的秀秀正拿着一串葫芦串状的红枣吃着玩,突然一个趔趄跌倒在地,筷子头就从眼睛边上戳进去了。

小小的物件,在大人眼里不起眼,但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不仅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伤害,还会让心理带来阴影。那么,父母该如何预防这类伤害?

1、不要给宝宝尖利的餐具。宝宝好动爱玩,筷子、叉子、牙签等吃饭用的餐具比较尖利,家长切勿让宝宝将其当成玩具。若要让宝宝自己吃饭,可以给宝宝用羹匙等较圆钝的餐具。

2、当宝宝用筷子、叉子等吃饭时,家长应在一旁看管监护。如果意外真的发生,在家长并不知道异物捅入口腔的深浅的情况下,要注意:

1)首先要稳住小孩不能乱动,以免捅得更深。

2)其次,要安抚小孩,不要用手触碰物体,或者用牙去咬。

3)家长千万不能直接把异物拔出来,这种行为可能会伤到孩子,让伤害加重。

4)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刻也不能耽误,应马上到医院就医。

哪个妈咪不希望自家的宝宝健健康康的成长呢?有些家长因为缺乏一些常识和不注意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小东西,导致可怜的宝宝发生悲剧!

在家里,有很多的安全隐患盲区,妈妈们也是需要提防的:

盲区一:玩具箱里的定时炸弹  

如果你在宝宝两岁时,就已经把有4+标识的乐高积木买回了家,就请一定要遏制一下自己冲动的购物欲。这不仅仅是宝宝“会不会玩”的小问题 ,而很可能是你在宝宝玩具柜里埋下的一颗定时炸弹。3岁以内的宝宝会习惯于用“嘴”来探索世界,如果玩具中有细小的可能造成误吞窒息的玩具小部件,在给宝宝玩时就要谨慎。如果妈妈无法自行判断多大体积的部件对宝宝才算安全,就最好严格遵循正规品牌玩具上的适合年龄推荐,不要轻易购买超龄的玩具。

提防玩具零部件

玩具小部件在被宝宝误吞后,如果没有出现呼吸困难、剧烈咳嗽等问题,说明异物很可能进入了食道,而不是气管,这便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应该不会引起严重的危险。3到4天后,异物就会经大便自行排出。但保险起见,在宝宝误吞异物后,即使第一时间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不适,妈妈也最好带宝宝到医院进行检查。

提防纽扣电池

电动玩具中的纽扣电池也是很容易被宝宝误吞的物品之一。妈妈在选购玩具时,最好选择电池槽用螺丝固定的,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宝宝自己抠开电池槽,取出纽扣电池。宝宝一旦吞食纽扣电池,很可能导致窒息的发生。即使勉强咽下,纽扣电池在被鼻涕、唾液、咽喉分泌物或胃液等液体浸润后,其中的腐蚀性化学物质可能会发生泄漏,腐蚀食道或胃黏膜,造成内脏穿孔,因此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

提防小磁铁

想必几乎每一个宝宝都会有一个钓鱼玩具吧?可你注意过吗?鱼嘴巴上和鱼竿上的小磁铁是否安装的足够牢固呢?这些可能只是用胶粘着的,极易脱落的小磁铁,很可能成为威胁宝宝安全的大隐患。宝宝一旦误吞磁铁,尤其是同时吞下两块以上的磁铁时,会非常危险。因为肠道中的磁铁一旦相互吸引粘连,就可能导致肠梗阻、胃肠穿孔等非常严重的问题,要马上送宝宝去医院。

盲区二:远离水果盘里的危险陷阱

6个月 到3岁的宝宝很容易在吃饭时出现被食物噎到或呛到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小宝宝还不懂“细嚼慢咽”的道理,一旦尝到食物的味道,就会急于把食物咽下去。另一方面,小宝宝的臼齿发育还不完善,嚼碎大块的食物对他来说的确有些困难。因此,大块的食物被强行吞咽时,宝宝就容易被噎住。一旦食物不慎进入气管,就可能存在导致窒息的危险。

小水果一定要切块

整粒的圣女果、葡萄等水果最容易引起宝宝窒息,因此一定要切成两瓣儿或四瓣儿再给宝宝吃。并确保宝宝不在跑跳、大笑或说话时进食。

盲区三:找出零食里的危险分子

8岁男童小豪玩零食干燥剂,粉末飞入眼里造成眼角膜灼伤

小宝宝的吞咽功能还不健全,为避免引起窒息,给4岁以下的宝宝吃坚果,一定要谨慎,最好磨成坚果碎。爆米花、糖块和小包装的果冻也非常容易导致窒息,还是不吃为妙。

吃了干燥剂怎么办

袋装小食品中往往都有一小袋的干燥剂。这一袋小玩意很容易引起宝宝的好奇,放进嘴里尝尝味道的情况也不鲜见。目前常见的干燥剂有两种:一种是生石灰干燥剂,呈白色块状,受潮后变成粉末;另一种是硅胶干燥剂,呈无色透明的小球,有些是彩色的小球,看起来很像好吃的糖果,是最容易被宝宝误食的。

宝宝如果误食了生石灰干燥剂,妈妈需要立刻给宝宝喝一些水或牛奶,然后迅速送宝宝到医院就诊。如果宝宝误食了硅胶干燥剂,因为硅胶干燥剂不能被肠胃吸收,可经大便排出,对人体也没有毒性,所以妈妈不必特别担心,但还是建议到医院检查一下更为妥帖。

盲区四:锁紧卫生间里的瓶瓶罐罐                           

陕西一宝宝因误食药物入院治疗

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快报》曾报道过两个幼儿因误食药片而入重症监护室的新闻,“孩子们误服的是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那个药就放在电视柜上,没想到孩子能够着。赵师傅妻子的服用量每次只有半颗,两个孩子到底吃了多少,现在也无从得知,只希望他们能快点好起来。”如果妈妈有瓶瓶罐罐存放在不上锁的低矮地柜里的习惯,一定要在宝宝出生后彻底改变。给地柜上把锁,或是把瓶瓶罐罐转移到宝宝够不到的高层是妈妈必须要做的工作。

误食化学物品怎么办

如果宝宝误食的是非腐蚀性的化学物品,妈妈可以第一时间给宝宝催吐。需要提醒妈妈注意的是,此时一定不要给宝宝大量喝水,因为大量喝水反而容易促进化学物品的吸收。进行了以上紧急处理,即使你感觉宝宝已经吐出了大部分化学品,但仍建议带宝宝到医院就诊。如果宝宝误食了强酸性、强碱性化学品,妈妈就不要给宝宝催吐了,以免对消化道造成二次损伤,需要立即带宝宝去医院。

让药箱在宝宝的视线之外

家中常备感冒药、退热剂、中成药、外伤用药;哪怕是妈妈每天服用的避孕药;爷爷奶奶的降压药、强心药……都最好统统锁进抽屉,或是藏进药箱再放到高高的宝宝够不到的地方。千万不要因为大人图方便随意把药乱放,而给宝宝“尝鲜”的可乘之机。

4岁前宝宝误服药物的危险最大

误服药品及时催吐

当发现宝宝误服药品后,如果是刚刚吃进嘴里,妈妈首先要给宝宝进行催吐,尽量让宝宝吐出药物。同时要保持镇定,根据现场状况判断宝宝吃了什么类型的药物,吃了多长时间,吃了多大的量,吐出了多少,残留在宝宝体内的药物大概还有多少。然后迅速带宝宝去医院。提醒妈妈注意,在去医院时,最好将宝宝误服药品的包装和说明书一并带在身上,以便医生充分了解药物成分,对宝宝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另外,千万不要让宝宝大量喝水,以免加速药物溶解吸收。

降压药、强心药是最危险的,一旦宝宝误服,要马上送去医院。避孕药、退热剂如果大量服用也不能忽视。维生素、中成药等如果服用的药量不是特别大的话,一般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危险,但仍建议带宝宝到医院检查。

远离玻璃体温计

玻璃体温计很容易折断和摔碎,不但碎玻璃可能扎伤宝宝,体温计里的水银流出后,聚合成的水银小球,也容易吸引宝宝注意,导致误吞等危险。

汞中毒的主要途径是挥发成气体,经由呼吸被人体吸收,如果被宝宝吞进肚子里,经消化道吸收的量会比较少,引起中毒的风险反而降低。另外,只有在房间长时间密闭、室温较高、宝宝在房间停留时间过长的情况下,才可能因为吸入过多的汞蒸气,而对身体造成损害。一支体温计里水银的含量有限,如果不慎洒在地上,妈妈只要及时把水银清理出房间,并注意开窗通风,一般就不会对宝宝健康造成影响。如果宝宝误吞水银,要马上用清水漱口并催吐,避免剧烈运动,并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