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莺医生集团 于莺:很多医生集团流于形式了

2018-03-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于莺:很多医生集团流于形式了离开北京协和医院的于莺,在创业征途上也遇到很多问题.在9月19日召开的"2015中国医生集团大会"上,她

原标题:于莺:很多医生集团流于形式了

离开北京协和医院的于莺,在创业征途上也遇到很多问题。在9月19日召开的“2015中国医生集团大会”上,她与众多同行,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心得。

开诊所会很难,让我想到我的朋友,同为在协和医院出来的龚晓明医生,他高调宣布我在北京开诊所,我心里咯噔一下,在北京首都城市开一家个人诊所会有多么困难。我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专门分析龚晓明大夫开诊所的艰辛,具体怎么回事我不太清楚,我之前没跟他沟通过。我觉得开诊所这个事难。并不是难在一开始开诊所,而是开完了诊所之后怎么往下走。

这里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建诊所,第二是困境和困惑,第三讲讲机遇和挑战。

不断有医疗互联网行业说你不要干诊所,来跟我创业吧。大家知道从投资圈角度来说医疗互联网相对拿到投资比较容易,数额比较惊人,对医疗实体来说这是目前做不到的。

为什么要做诊所?这是一个行业当中不同的生态结构。现在互联网 这个概念被炒的非常的火爆,以前的医疗互联网被炒的非常的火爆,实体总要有人做。到底要不要考医学院,低谷的时候考冷门,往往几年之后有好的回报,这是我的想法。

为什么要建诊所?因为我觉得刚才我听这个会议有人说在中国看病难和看病贵。其实我不知道在座多少是医生,医生的角度来说你在自己医院里面看病不难。我们走的是快捷方式,你作为一个患者去了另外一家医院,这时候真正看病难就体会出来了。

尤其是你不去走一些捷径,找你的朋友或者同事之间帮你介绍,这个看病难非常容易凸显出来。在中国看病贵不贵?不贵,中国和美国医疗比,美国医疗有保险覆盖,整体费用惊人。为什么中国有老百姓说看病贵,中国医疗当中构成部分对医生价值的体现太低了。

我们很多医生的收入来自哪里?以前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后来我慢慢发现这个是冰山当中一角。我们很多医生的收入都是来自药品回扣,这是现实。有人问一个问题,既然是医生肯定有价值,为什么国家不能把正确的药品回扣变成我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收入呢?这个谁知道,我当年在协和医院也不清楚,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主治医生的号定在5块钱。

一个病人来看病,我跟他讲你一个普通感冒,不需要查血常规,不需要吃药,他回家好好休息,他把5块钱要回去,你说中国医生值钱吗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作为一个病人去其他医院看病,到那个医院之后,挂号在哪挂不太清楚,缴费的时候排队。检验科这么麻烦,然后去这个楼里抽血,然后送到另外一个楼的检验科。看病难是个问题,看病贵不是问题,看病难连门都摸不到,看病贵就更谈不上。

我在协和出来做什么,是做一个高端医生还是出来自己创业,还是出去之后去医疗投资圈或者是创立一个医疗互联网。我后来在想为什么要建一个全科诊所?辞职以后有一段时间我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机缘巧合去了台湾,台湾家庭医生工作环境非常忙、累,你要自己开诊所,一个星期工作6天,每天大概是12小时。

你会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医生收入非常高,台湾家庭医生的地位非常高。一个他开诊所的瓶颈非常低,他今天申请,明天所有设备到了可以开了。第二是医保体系,他开诊所,可以支付到患者。第三是政府补贴,你解决了最基础的医疗问题,你解决了就近社区的医疗问题。

我回北京之后想开这样的诊所,事实上如果要是在北京开一个个人诊所的话,一直到今天我一定开不起来。当时我回来之后跑遍北京的卫生区域、规划,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个人诊所基本上不太会批。因为监管太困难,我们知道个人诊所一定是一个医生或者一个护士最多了。

面积就是100-200平米左右,这样的小诊所从成本来说是低的,运营结构上来说是非常便捷和快捷。事实上我们知道这是医疗三个属性,一个是就近、一个是便利,一个是可及。你百度的话医疗属性有14个,对老百姓来说就这三个。大病和危重病不在这个范围之内。

所谓就近,如果我今天生病,无论是在写字楼里工作还是在我的居民楼里面,如果楼下有一个我信得过的诊所,我可以里面做一些简单病的检查,很方便。我去了之后不需要说挂号非常困难,不回到了诊所之后一看很多人,需要等四小时以后。

最简单的例子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孩子生病,家长往往非常痛苦,因为没有地方可以选,无非就是妇幼保健院或者是儿童医院、儿研所。很多医院有儿科,后来儿科医生少了,然后儿科取消了。然后看病非常集中,经常在互联网上看到在儿童医院和儿研所家长带孩子看病,排队排几个小时,基本看完了要八个小时。

我去台湾的时候看,真正能够自己独立出来开诊所,基本是在大医院工作10、15年以上的医生。他们开诊所知识结构够了,经过那么长时间的医疗锻炼之后,我跟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到位。第三主要一条,这些医生和公立医院能够保持一个学习的关系,中国目前为止第三条路是断掉了。

我自己出来开诊所,我的医生过来,我需要给他建立一个继续教育的通路,对我们来说非常难。

开诊所真的很难,困境和困惑在什么地方?这是台湾一个老年看护的计划,这个计划当中真的涉及到医院只是三角当中的一部分。更多是我们的基础医疗,包括居家看护,包括我们的诊所、养老机构,甚至我们也知道大家去台湾就知道,很多老年人从医院出来,他回家要是没有这样类似健康的条件。

他在一个老年居家照顾所,他在里面过渡一段时间,每天有公立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定期进行一个随诊。他情况稳定之后,可以回家,他是这么一个过渡机构。他可以解决公立医院或者是私立医院床位紧张的问题,也能保证不是立马回家就有问题。

我们很多老年患者,觉得情况稳定了,就要求他出院。新来的病人地上躺不下,就躺到门口。所以说很多出院的病人又出问题了,所以我们中国的家庭医疗是欠缺,这里一定会有商机和我们的机会。这是一个横向,也是一个光完成一个老年的看护计划,他除了医疗机构之外,还需要政府还有我们的立法去保证他们的医疗安全或者说整个社会老有所依。

对我们来说,我自己出来开诊所,上门照顾瘫痪老人,公立医院不愿意做,我们愿意做。我们到卫生局咨询,一个全科的综合诊所可不可以给老人换尿管,你必须有全科资质,还要巡诊,我们不能暂时去上门的便利医疗,但是如果这个资质突破的话,我们患者可以得到更落

开一个诊所我们存在还有哪些困惑,医疗投资非常热,我不知道投资方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知道医疗实体基本上盈利,尤其刚开业三到五年能够持平是非常困难。医疗投资方是不是有理应认识,他是否认为医疗是遍地黄金,这是很多开诊所的时候需要考虑的。

口腔科已经有十年的自由执业的历史了,最终选择合伙人制。几个口腔医生自己出钱开诊所,不采用投资。做诊所做起来非常的顺心,我们的成本,我们也知道真正的社区医疗是低成本,但是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当中房价非常贵,房租非常贵,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行业带来的冲击。我们知道很多的商业,包括我们很多贴近老百姓的商业,房租成本过高,导致经营不善,资金匮乏就倒闭了。对我们开诊所来说,这部分的成本要考虑。

北京市政府现在完全开放在五环以内医生自己能够开诊所,要求副高以上或者是副高这样的职位工作满两年,可以让医生个人开诊所,这是利好的消息。但是背后会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一个就是成本,一个就是支付体系。医保是不是能够跟过来,如果医保不跟过来,病人是不是自己可以留住,这对我们医生树立品牌也是一个考验。

另外就是周围民意,我知道很多医疗机构死在公示上。我一朋友想建养老院,他贴公示,第一天居民围攻,第二天居民泼大粪,然后就是去告。你建养老院就会死人晦气,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家里也有老人。他忽略我们什么样的医疗机构是贴近老百姓。

还有患者的就医习惯,北京这样的三甲医院这样的地方。老百姓普通的感冒,挂号费一样,他去北京三甲医院也不去社区卫生院,别说自己开诊所,没有医保支付他会不会来都是问题。

还有一个原因,医生在体制内多年思维是固定,怎么一下子迈出医院到市场上迎接市场的挑战。市场是什么,商业是什么,很多医生并不清楚,我一开始也不清楚。现在慢慢知道原来当中受了很多苦。

我们看困境和困惑,建一个诊所不是那么简单,诊所建完之后医生往诊桌前一坐病人就来了,病人怎么来,你市场怎么宣传,定位人群怎么做,怎么做你的市场推广计划。你的医生、护士来到你的诊所之后他们的继续教育怎么办。我们的医生要继续学习,我们诊所开了三个月,派四个医生出去学习了。我们一到两个科室,全职医生出去学习,我们的业务怎么办,这也是摆在要开诊所的医生面前的考虑。

你的医生来这里,不给他培养机会他不来,给他培养的机会怎么经营,都是问题。

还有包括行政法规制度,开完了诊所之后,你觉得没事了?根本就不是。我们需要参加卫生局有一个官网经常去刷他的会议,有的会议你必须要参加,有的会议他是自己要宣传一些政策法规,也是必须要掌握政策导向,否则你关门开诊所,脱离整个社会大环境,脱离整个政策环境也是堪忧,都是问题。

为什么我们觉得还是有机遇和挑战,资本在烧钱,我们知道在医疗创业行业当中医生能够作为一个主导者是非常少的。为什么医生非常少,医疗是一个专业,医生出来创业,自己做平台,他一定是个复合式的人才,人才梯队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建立都是综合的大盘,对我们来说资本市场钱在烧,医生怎么盘活这个经济,怎么在热潮当中树立自己的品牌。

从单个诊所来说你的服务半径决定了,哪怕是一个两千平米,他的服务半径就是五公里,有自己个人品牌的原因。外地来了一个乳腺脓肿病人,我们觉得是一个结核,然后周末找能够培养结核抗衰(音)的地方。你可以先从手工单子做,做到一定程度需要信息化,开始弥补。这是从成本控制角度来说是合适的。你早期客流量不大的情况下,做手工单没有问题,你整体的业务简单。

另外是医疗服务,公立医院不做我们要做,公立医院不想做我们要做及还有就是公立医院做了以后市场需求特别大的,他们根本需要客户排很长队这个也需要做,还有你定位的人群。比如你是一个专科医生,你有自己的团队,你以前的病人怎么维护。

医生的网络公司和互联网创业公司,他们有很多的困境。他们跟公立医院的医生交流,希望帮助公立医院医生经营他们,维护他们自己客户的情况下,往往会受到公立医院的领导者的阻挠,这是暂时的,我相信一定会被打破。医生是有技术,有技术的人不该是被圈养的。

还有我们的转诊体系,现在往公立三甲公开的转不太现实。我今天来到这里特别高兴有很多的医生集团,他为我们很多的医生出来创业做诊所、做个人得工作室建立了一个横向纵向的一个合作的网络。

另外就是做诊所的人没有一个不想做连锁诊所,包括平安,包括丁香园,春雨,我也想做。连锁诊所几个要素是什么,就是复制。什么是复制。我在北京投资几亿,建五个一模一样的诊所,外观、LOGO一样,表面上是一样,但其实不是。

什么是连锁?星巴克、麦当劳这是连锁,海底捞是连锁,核心不是重资产投的房子、投的诊所,核心是我们的管理、标准化,是我们的流程。对一个医疗机构来说我们的管理一定要制度化,制度一定要流程化。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管理梯队,对我们的管理服务来说我们现在的很多的诊所是靠护士提供服务。

护士在公立医院当中有好有坏,他们深深有非常可爱的闪光点,也有不好的习气。比如说话很冲,有时候说话真的得罪人。怎么把他们规范化的培训,我们也在寻找一些机构,比如我这边有一个朋友他就是做在线的护士教育。

在线护士教育并不是打针输液基本教育,而是基本素质的培养,慢病管理师和专科护士等等。还有真正的医疗品质的标准化,美国的一分钟诊所,他是非常小的只能看十几、二十种病的。

他会决定你的人力成本会比较低。医生尤其是好医生特别的稀缺,我们诊所目前招的全职医生14年,主治医生工作满5年以上,他从体制出来,你给他职业前景之后,还要给他们指明一个方向,你将来做什么。除此之外,还需要给他们一个稳定相对搞得收入,他们才会放心大胆从体制你出来跟你一起努力。

打造一个有温度的诊所,让医生成为患者可以信赖的朋友。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什么样的医生可以从体制里出来,很多医生从体制里辞职不清楚,他觉得体制里这么多的麻烦,论文考核、拍领导马屁,面对达官贵人,还有关系户。

有一些医生不那么努力,或者少做一些事也没有什么,很多医生竞争力来自于自己。当你明白这一条,你出来需要做什么。你如果是觉得贪图钱多,干活少,轻松,得到尊重,你往往忽略你在外面市场当中你的竞争力是什么。这样的医生出来我们刻意提醒他,外面不止是鲜花,鲜花路上铺满了荆棘。

我们的诊所做成移动的诊所,并不是我们拎着诊箱上门就是移动诊所。必须借助互联网,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我们有一些像春雨、张遇升做的病历 。现在的法规允许不允许我们做移动诊所,有没有擦边球可以做。

不要等政策法规给你把你铺好了你再出来,你会发现周围有很多的竞争对手,一定要熟悉每一条政策法规,他严格规定什么不能做。因为领导也说过没有法律严禁阻止我们就是可以做,一定要找到政策的擦边球,把自己的迅速扩张起来,让自己迅速的强大起来,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这是我在北京建的第一家诊所,很漂亮,很累很辛苦,欢迎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我不一定在,我在各种各样忙的路上。这边欢迎大家随时有交流。

有一个医生跳起来说我羡慕你,我也想开一个诊所,我看到你每天很开心,开心背后也很痛苦。我也在处理我们诊所的事情,我们客户来做所谓的比较详细的查体,我们虽然累,但很开心,很多事情按照自己的原则做事情。我们不断的改善患者的需求,改善他们的满意度,不断的提高我们从体制里面出来医生的竞争力,让他们在这个市场上得到立足。不断给他们提供更多职业的发展的道路,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

所以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但是我还是要给大家泼一盆冷水。医生集团是将来的趋势,医生和医生之间的结盟也是非常棒的创意。就是因为很多的体制内医生集团跟我们平台合作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他们往往过多强调医生的获利,而忽略医生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风险。

因为现在医疗责任险都是在我们平台上,我给你举个例子,有一医生集团跟我们谈合作,他说我们医生诊费2000,诊费全部归到医生,检查和检验费用归给平台,平台的运营也是有钱需要成本。

他破坏我们的定价原则,我们跟他同级别的医生诊金在300块钱左右。需要我们更多医生集团和我们平台坐下来心平气和讨论。这个医疗市场没有被商业化,需要我们很多事情要协商,看到底什么符合商业规则,如果诊金定这么高,没有病人来,这个医生在这坐一天还可以,坐四五天不会再来了。很多医生集团流于形式了,我希望可以找到市场的定位,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