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会对孩子造成危害 杜绝爱得危险

2018-06-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都会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他要奥特曼.要超人,都照给不误,生怕自己的孩子跟其

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都会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他要奥特曼、要超人,都照给不误,生怕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起来受了委屈,也不教孩子节省。其实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只会索取,啃老族就是这样产生的。而等孩子大点了,一旦索取不到,就开始怀恨在心。除了物质上的特殊待遇,还有态度上的。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态度上,孩子接受到的都是“特殊待遇”,时间长了,孩子可能会从自己得到的特殊待遇中总结出“我是特殊的人”的结论。 

家中的焦点,一家人时刻都关照他,陪伴他。没到逢年过节的,亲戚朋友来了很多往往嘻笑逗引起孩子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共同的夸奖孩子,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他即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唯一。长久下去就养成了孩子的惯性,对家人也不懂礼貌,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

“人来疯”也特别严重,不会看时机,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客人来了也要闹得没法谈话。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凡事都哄着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当他进入幼儿园自己不再是众人瞩目的中心,就会有强烈的失落感,特别是当遇到困难时会产生极大的挫折感。

如果说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时间久了孩子会觉得不管什么时候他想要什么家长都要满足,因为从小都是这样的么。但是,如果每当孩子要东西的时候,家长要考虑一下,不要一下子满足,当孩子经过努力得到认可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想他得到的快乐一定会比他一要家长就给买回来得快乐要多。

孩子坚决不能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应该从小多教育孩子什么都是来之不易的,让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换取。 

孩子的懒散令父母烦恼,但是孩子的懒散形成,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客观上说,父母的过分溺爱是造成孩子惰性心理的因素之一。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怕孩子做不好事情,对家务及孩子应该承担的事物大包大揽,除了会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之外,还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兴趣,而且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

有些父母本身就存在这样的思想:“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孩子可能甚至会从内心里贬低劳动,什么都不愿干,什么都干不好,在家时如此在学校也是如此。研究证明忙着的人比懒着的人更快乐,但是没有目标的瞎忙所带来的罪恶感,会扼杀了这种快乐。所以父母要注意让孩子忙起来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有建设性的目标。 

很多家长都是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孩子才会把饭吃完。诸不知,很多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其结果是,他不但不能明辨是非,也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小朋友都有去社区打疫苗或是去医院验血扎手指的经历,家长总是习惯性地安慰孩子说:“宝贝,打针不疼,不要怕”。这种说法看似在安慰孩子,但实际却是在对孩子撒谎,因为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打针肯定是疼的。更重要的是,父母这样安慰孩子,恰恰忽略了给孩子提前做心理预设。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抱怨孩子没有责任感,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努力、负责的机会,而更令人忧虑的是,家长们将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看作是合理关爱,丝毫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当。但这种行为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也影响今后的工作生活。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每次一跌倒妈妈就会马上跑过来,很紧张的样子,问我:“宝贝,你怎么样,是不是很痛?妈妈扶着你走吧。”慢慢地,我就开始害怕,很自然地就不敢独自走路,要妈妈扶着走了。而爸爸总是说我只是没有掌握好平衡。爸爸会在我摔倒时,拿一只小熊逗引我站起来走过去拿。我往前走一步,他就往后退一步。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能自己走这么远了。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有些家长仍然允许和鼓励孩子不断地纠缠和依恋,不拒绝孩子的索求,不尝试推动孩子分离,孩子独立的能力自然得不到发展;或是家长自身对分离过于焦虑和不舍,期望能够用无限度的“爱”将孩子留在身边,只有孩子处于自己可控制的范围中才觉得安心,将所谓的“爱”渗透进孩子身心的每个角落,那么孩子将一直处于和家长无边界的状态中,没有空间成长,没有力量分离,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脆弱爱哭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的先天气质。这样的孩子往往关心别人的情感、同情心强、观察力较好、能遵守规则。何况,哭对敏感的孩子来说,并非都是坏事。有研究发现,爱哭的人比不爱哭的人身心更健康。

不过,天生爱哭的孩子通常缺乏自信心,害怕失败和挫折。总是用哭来解决问题,长大后会陷入负面的思维模式,给婚姻、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阻力。所以,家长不要因误解而跟孩子闹脾气。一来要理解孩子敏感的特质,鼓励他们学会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