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动老龄事业发展 国际养老市场快速扩容迎良机

2017-08-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明确指导思想.指明方法路径.作出重要部署.截至去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银发潮”袭来,我国老龄工作面临“老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明确指导思想、指明方法路径、作出重要部署。

截至去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银发潮”袭来,我国老龄工作面临“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的严峻形势,面对广大老年人过上幸福晚年生活的殷切期盼,只有不断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产业基础、社会力量基础,才能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老龄事业发展,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是重要前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是人的生命的特殊时期,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发挥好老年人的积极作用,就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更应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在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的自爱意识,为做好老龄工作凝心聚力。

老龄事业发展,完善的政策制度是重要基石。既从国情出发,又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是搞好顶层设计的根本方法。制度管不管用,关键就看能不能突出问题导向、解决现实问题。不断完善老年人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等政策,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建立长期照护保障、老年人监护、养老机构分类管理等制度,制定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等政策,才能为破解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农村养老短板等问题提供有力保障。不断增强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促进政策衔接、形成制度合力,就能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为老龄事业发展筑牢体制机制基础。

老龄事业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是重要支撑。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发展养老服务业,既需要加大推助力,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也需要练好“内功”,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放开搞活市场,积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只有这样,才能用好市场的力量,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老龄事业发展,凝聚社会合力是动力源泉。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保证城乡社区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从而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为老之事,推动老龄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我们每个家庭必须填写的答卷。

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是全球很多国家目前正在面临的问题。昨天,上海论坛2016就“老龄化和劳动力”在复旦大学开讲,中外专家学者就此展开“头脑风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校长特蕾莎·沙利文校长在演讲中提到,出生率下降在短期内会为政府带来益处,因为需要教育的人口下降,但从长远看也会带来严重危害。

以美国为例,出生率从2007年的2.12下滑到2014年的1.78。1.8的生育率意味着到了2089年,美国的社保赤字将是出生率为2.2情况下的两倍。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类似的出生率下滑过程,计划生育带来的一个直观现象是小学入学人数的大幅减少——1995年,中国有2530万小学生入学,而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下降了三分之一。未来十年间,中国20-24岁年轻劳动力规模将减少30%。

由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指导,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办、上海市贸促会及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高峰论坛昨天下午在沪举行,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出席并致辞。当天,第十届中国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也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应勇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已进入到了深度老龄化阶段。截至去年底,户籍老年人口首次突破400万,预计“十三五”中期将突破500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上海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服务供给、社会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而要满足持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必须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为此,需要有效培育、激发和引导服务需求,广泛运用社会力量丰富养老服务产品供给,形成完善的养老服务产业链。

厦门处于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根据市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450万人,老年人口数为51.23万人,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为11.38%。户籍总人口约为247.70万人,户籍老年人口数约为38.16万人,户籍总人口老龄化程度为15.41%。从市老龄办获悉,《厦门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上个月发布。

厦门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实施《厦门市幸福晚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深化,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到2020年,厦门将实现基本养老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意外伤害保障覆盖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覆盖全市8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农村幸福院覆盖全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率达到100%,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养老机构主要负责人资格培训率100%,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100%,城乡老年体育组织覆盖率达100%,老年活动中心街道覆盖率达100%。

五年后,厦门将建立和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形成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企业年金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厦门将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针对老年人意外伤害的险种“厦门市老年人幸福安康险”,推动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到2020年,厦门将力争实现全市养老床位数达20000张。“十三五”期末,完成“一市一区一中心”的公办养老机构基本布局,新建、改建、扩建20个规模大、质量高、设施全的养老设施项目,新增机构床位数8000张,其中公办1200张,民办6800张。

3月30日,全国老龄办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王建军在2016年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明确任务,全面抓好今年工作落实。王建军指出,贯彻会议精神要重点抓好五个落实。一要深化学习抓落实,各级老龄部门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认真组织干部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作为一项经常性任务来抓,形成自觉、形成习惯、形成制度,自觉用中央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要突出重点抓落实,全力做好顶层设计,集中研究起草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重大政策制度,全力筹备好第四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要围绕重点任务,确定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制定任务书,积极稳妥组织实施,确保重点任务重点投入,难点问题集中攻关,力争实现突破,取得收获。

三要补齐短板抓落实,要树立问题导向,聚集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建设进展不快,农村老龄事业发展滞后,居家养老支持政策不多,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缺位,老年人精神关爱、情感慰籍缺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动力不足,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突出矛盾,分类精准施策,持续抓好落实,主动攻坚克难。四要统筹协调抓落实,各地要充分发挥老龄委、老龄办在调查研究、综合协调、政策创制、督查检查的职能作用,充分调动成员单位积极性,出实招、求实效,定期监督、定期检查。五要转变作风抓落实,树立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面落实中央精神和会议要求,努力开创老龄事业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全国第四次老龄工作会议胜利召开。王建军要求,各地要适时召开老龄委全会、老龄办主任会议,对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明确具体工作任务,抓好全面落实作出部署。

3月21日从20日在北京举行的“幸福养老工程”启动仪式上获悉,济南圣泉集团通过全国养老产业孵化中心向全国养老机构和老年人捐赠价值千万元的老年用品,以公益的力量助推养老事业发展。全国养老产业孵化中心主任、幸福养老工程办公室主任刘红尘介绍,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1%,预计到2025年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8%。同时我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及高龄、失能、空巢、贫困老人比例较高等特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文化等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刘红尘说,养老服务业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金短缺、管理滞后、人才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全国养老产业孵化中心联合公益基金会、爱心企业共同发起幸福养老工程,为养老机构提供政策解读、资金引导、人才培训、专家咨询、经营创新、品牌提升、公益助力、资源整合等服务,提升养老机构效益和老年人幸福满意度。孵化中心搭建了政府部门、养老机构、社会组织和老年人之间的桥梁,让政府了解养老机构的困难和需求,让养老机构获得政府扶持和市场资源,让社会组织在助老扶老方面扶危济困,让老年人通过幸福养老工程获得有效服务。

近日,部分美国老年人的“反退休”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本应退休好好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国老人却一反常态地选择坚守工作岗位,一丝不苟地上班。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野心勃勃,老当益壮。有些美国老人对绘画、钓鱼、高尔夫和去沙滩悠闲地晒太阳并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社交活动、人脉、全新的挑战,这些在职场才能享受得到的东西才是他们想要的。热爱所从事的工作。许多美国人在年轻时创业,并真心热爱自己为之奉献一生心血的工作,因此不忍轻易割舍,继而到达退休年龄仍继续工作。至2013年9月,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65%仍在全勤工作。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均寿命延长,身体素质加强。专家解释,现代人体质增强、寿命增加,工作年龄延长也在意料之中。调查显示,美国年逾65岁的老人中,1/4可以活到90岁,1/10甚至可以活到95岁。金钱原因。金钱原因确实不容忽视,美国有31%的人退休时没攒下钱,也领不到退休金,25%的受访者决定尽可能长时间地工作以弥补这一空缺。工作时间轻松灵活,利于保持身心健康。很多人不退休并不是为了钱,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持身心健康。教育程度日益提升。脑力劳动和年龄关系不大,因此更容易实现“老龄工作”。早在2013年,美国25岁以上的人群中就有近32%完成大学学业,1983年的比例仅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