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李清照经典诗词盘点 丈夫个人资料背景引关注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著名女词人,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中 文 名:李清照
别 名:易安居士
国 籍:宋朝
民 族:汉族
出 生 地: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
出生日期:1084年3月13日
逝世日期:1155年5月12日
职 业:诗人、词人
主要成就:诗词创作、诗词理论
代表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日绝句》等
配 偶:赵明诚,张汝舟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她的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李格非还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同样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岔道口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第三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生于北宋时期一个官宦家庭,父亲赵挺之曾任宋徽宗时的尚书右仆射(右相)。赵明诚青少年时期随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后入太学。崇宁二年,赵明诚开始为官,但其仕途并不平坦,生活也受到当时朝内党争的冲击。大观元年赵挺之与蔡京的矛盾激化,不久在汴京去世。

中 文 名:赵明诚
别 名:赵德甫
国 籍:宋朝
民 族:汉
出 生 地:山东诸城
出生日期:1081年
逝世日期:1129年
职 业:金石学家、古文字研究家
主要成就: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对两《唐书》多作订正
代表作品:《金石录》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二人感情和谐,以收集金石字画作趣。后来,因为政治因素,赵氏亲属被迫隐居乡里,于是赵明诚和李清照来到青州定居下来。赵家由显贵变成了普通百姓,对他们而言,却是因祸得福。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

赵氏夫妇每得一本奇书,便共同勘校,整理题签,得搭配书画器物,便仔细把玩,互相给予评价。同时,夫妇二人在饭后还时常坐在归来堂中烹茶。两人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拷问对方,猜中的人先饮茶。以此为乐。

李清照作为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许多网友都非常关注她的后代问题。那么,历史上,李清照是否生有子女呢?其实根据史书的相关记载来看,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应该是没有子嗣的。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证实:一个方面是,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生活和谐,常常一起收集金石字画,并将两人生活用诗词表达。然而,他们两人所写的诗文里却没有只言片语是提及儿女的。

另一方面是,在李清照的文献记载里他们是没有子女的。洪适《释隶》明确记载“赵君无嗣”,胡仔《渔隐丛话》也有“赵无嗣,李又更嫁非类”的话。由此可见,李清照与赵明诚并未育有子嗣的可能性非常的大。

《一剪梅》是李清照在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所作,寄寓着李清照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如梦令》是李清照所作的一首忆昔词。这首词只有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武陵春》是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