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庄辉 艺术家“教”出机器人徒弟(组图)

2017-08-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左边是艺术家特雷塞的素描作品,右边是机器人的作品.网友称:"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左边的传达了艺术家的内在想法,而右边的看起来虽然工整,但却

左边是艺术家特雷塞的素描作品,右边是机器人的作品。网友称:“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左边的传达了艺术家的内在想法,而右边的看起来虽然工整,但却看不出其内在表现。”

机器人和艺术创造看起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范畴,而据美国媒体15日报道,上周末法国艺术家帕特里克·特雷塞在一个科技大会上汇报自己的绘画机器人制作进程。

艺术和电脑

双重爱好

帕特里克·特雷塞(下图)的大半生都与艺术和科技有着不解之缘。生于一个艺术家和工程师的家庭,特雷塞年轻时在巴黎学习艺术,在大学里他却避开艺术学习商用电脑。毕业后,又“发现电脑实在无聊”,重新回归艺术创作,特别是绘画,想成为一名画家。

他的确做到了,他的作品曾在巴黎和伦敦展出。然而“却逐渐发现自己与现实脱节,无法适应社会。”在本月11日墨西哥普埃布拉的一次会议上,特雷塞这样称。这种情况后来越来越严重,最终影响到他的艺术创作。

30多岁时,特雷塞鼓起勇气决定去寻求精神治疗,而一些药物和配方对他也有效果。但是又一个问题,“我发现身体好了一些之后,却无法再找到对艺术的激情,无法亲手再来画画。”他称。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他有机会发明了一种代替他实现艺术创作的机器人。特雷塞自己编制程序,“训练”这个新型机器人绘画人类肖像,机器人的绘画水平基于特雷塞的绘画技能。

可模仿人类

素描写生

这款机器人拥有连接至机器人大脑系统的“眼睛”,能够部分模拟特雷塞的绘画技能。它能够观摩绘画大师特雷塞的绘画和素描写生过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技能通过机械手臂绘画模特的肖像。

特雷塞的合作者伦敦大学弗雷德里克·雷尔莱玛瑞教授说:“虽然这款机器人仅能绘制局部面部,但它的知觉系统和其他神经生物学系统已达到一定先进水平,此时我们还结合了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视觉系统和人工智能。目前它已具备艺术家人体肖像素描技能的辨识和认知水平。”

目前,该机器人系统缺乏“绘画意识”,特雷塞和雷尔莱玛瑞计划进一步进行升级改造,使机器人能够进行自我思考,依照自己的机器人思维进行绘画。

人类的创造性

能编成程序?

特雷塞的机器人之所以能画出逼真的素描,是由于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算法,让机器人的摄像头一旦检测到人的脸部时,就近似地执行这些步骤。

与此同时,关于艺术家和非艺术家在认知方面的差异,伦敦的坎伯韦尔艺术学院正在使用核磁共振成像的脑部扫描来进行研究。“当我们在作画时,我们关注的焦点,是非常重要的。”特雷塞说,“我们希望把现有的研究成果纳入在下两年机器人研究的规划。”

人类的创造性真的可以编成程序吗?并且一台机器的工作究竟算不算艺术?特雷塞的合作者雷尔莱玛瑞说:“艺术关注观念和观察者与它关注技术是一样的。”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一台机器可以识别艺术吗?特雷塞研究小组的长期目标之一是使机器人发展出自己的批判意识,并决定是否保留或删除它自己所画出的笔画。

捷克机器人

创作雕塑

捷克艺术家费德里科·迪亚斯曾使用机器人创作了一幅名为《几何死亡频率》的作品。这幅巨大的作品从2010年10月23日开始创作,直到今年3月才结束。作品使用了42万个黑球,通过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手臂的摆放,创作出一幅50英尺(约15米)长、20英尺(约6米)高的波浪状作品,整整占去博物馆的一个院子。

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让两个机器人能够相互配合,每12小时能够摆放2000个直径为5厘米的球。外界的一切东西,包括时间以及参观者人数,甚至参观者的衣服颜色都影响作品的颜色和形状。对参观者来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