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的电影有哪些 中国到底有没有电影大师:从冯小刚和贾樟柯的访谈说开…

2017-09-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到底有没有电影大师:从冯小刚和贾樟柯的访谈说开- 三错 20100801 时下,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引来观众和业界的众多评说.昨天

中国到底有没有电影大师:从冯小刚和贾樟柯的访谈说开… 三错 20100801 时下,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引来观众和业界的众多评说。昨天,我路过中影电影院,想看看周末排片情况,在售票厅遇到两个闲逛的中年人,其中一个看到《唐山大地震》的票价是80元时说:“真他妈的发国难财!

”我听到后,朝向他笑了笑,他也对我回笑了笑,然后大家走开。回家后,我打看网络看到华西都市报对贾樟柯采访,新浪网报道这是对前几天冯小刚接受新浪娱乐采访的回应。

两个人都谈到中国电影和大师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兴趣也不该忽视的话题。 一、冯小刚:这不是一个能产生大师的年代 新浪娱乐:我看到有评论说,看完冯小刚的《大地震》,感觉新的大师诞生了,你对所谓大师这个说法是怎么理解的? 冯小刚:我觉得只有很不冷静的人才会说自己是大师,这个帽子戴我头上不合适。

新浪娱乐:你觉得自己不是? 冯小刚:我不是,我不是,这不是一个能够产生大师的年代。

新浪娱乐:为什么? 冯小刚:因为我们还是面对着很多的戒律,不能触碰。我不是“哗哗哗”趟河而过,而是找河里冒起来的石头,跳上这个石头,再跳上那个石头,这么着往前走。这中间深一脚浅一脚的,有时候你知道往那儿走近,但不行,这儿有石头那儿没有,就只能绕。

有时候没准一条腿掉水里头了,有时候甚至整个身子掉河里了!种种可能性都有,所以我觉得,这个时代,既不可能出现大师,也不可能出现大师的作品。 新浪娱乐:所以最多只能出现票房好的作品? 冯小刚:只能出现……大众电影。

新浪娱乐:你觉得中国没有大师? 冯小刚:没有 新浪娱乐:但影评人喜欢讨论大师这个头衔。 冯小刚:我觉得哈,不用把电影神化。有的人经常说电影应该怎么拍怎么拍,什么才是电影什么不是电影,说某人看电影特专业,其实电影是什么啊?电影就是一个非常大众的艺术形式。

为什么有意思?就是每个人都能参与。你说弄一个原子弹,让你评论评论这原子弹到底好在哪儿,你还真插不上话。

但让你说一部电影,每个人都有发言权,都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都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认识,在这上没有谁高谁低。我经常听人说精英阶层、高端人群,其实中国哪有什么精英啊? 新浪娱乐:没有人说你是精英吗? 冯小刚:那我可是很清楚,我不是,要真有那么多的精英,中国的原创力怎么那么弱啊?我觉得精英应该是非常有创造力的,是先知,是有引领作用的。

你说咱们中国这100多年来,咱发明过什么啊?咱们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吗?有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吗?其实是和这个大国挺不相称的。

然后我们对当代,不管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的贡献,响当当的有据可查的有多少?所谓有影响力,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上面的,有哪些?其实都没有。

那这个所谓精英阶层就是一形式,就变成学舌的了。包括中国电影,也没有精英,怎么可能说突然间拍了一部大师作品呢?曹雪芹活到今儿,你让他写一《红楼梦》,他也写出不来,这就是现状。

所以我觉得大家认知的程度都差不多。我跟你说每天散在这楼里装修的民工,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他们的智慧,可能比我一针见血得多,独特性也不会比我差。他怎么应付他所处的困境,肯定也是非常有智慧的,和所谓的这些精英,没什么差别!

有时候我这七绕八绕想不通的一问题,让民工来说就俩字:扯淡!是吧,谁都别装。谁都别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二、贾樟柯:张艺谋的片子再烂也是大师 华西都市报:《唐山大地震》正在全国热映,你看过这部影片吗?哭了吗?冯导在商业片上一直很成功,你觉得他的影片对你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贾樟柯:片子还没看过,准备回北京就看。

冯导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是在商业电影,知道观众的需求,然后通过电影去适应和满足这些需要,去拉近同中国观众的距离感,我觉得他是有很诚实的商业片态度,很忠诚这种态度。

这一点很难得,也是非常值得我借鉴的。不管你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态度很重要。 华西都市报:冯小刚导演前天曾说“中国电影界没有真正的大师”,你怎么看?像陈凯歌、张艺谋这样的大导演,你认为是不是大师? 贾樟柯:我个人认为,中国电影还是有真正的大师。

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他们在我心中,就是大师。

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拍得非常精彩,曾让我落泪,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让我热血沸腾,冯小刚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这些优秀影片,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就足以证明,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大师。

中国有许多优秀电影导演,谁也不敢保证拍每一部电影,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好片子。假如说,一个优秀电影导演,拍三十部电影,观众要求他三十部电影,全部要拍成经典,这是不客观的,也做不到的。但我认为,张艺谋的片子,虽然不敢说,每一部电影都是叫的好片子。

但张艺谋的电影再烂,他也是中国电影的大师。 三、中国到底有没有电影大师? 何谓大师?对大师最为有趣的解释源自大文化人余秋雨:他把上海政府机构给他制作的大师牌匾中的“大师”,定义为介于“小师”和“老师”之间称谓。

对于这种投机取巧的阐述,不出意外地引来网友和公众的批判,以至于没过多久“余大师”连自己的新浪博客也关闭了。 所谓大师,一般意义上指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

上视曾制作过一部百集文化系列片《大师》,其中很多选择颇具说明力,如教育大师蔡远培、国学大师陈寅恪等。 那么,中国电影有没有大师?对于这个问题,两个创作方向不一、年龄阶段不等的导演,从各自的立场和思考出发,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

冯小刚从电影的通俗化和创作环境的限制方面,否定出现和存在中国电影大师的可能。贾樟柯从一些经典电影的品质和影响力上,肯定了中国电影界有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等大师的存在。

应当说,两人的话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明力。在网友的讨论中,就有人说:看完冯贾二人的言论后,还是搞不清中国电影到底有没有大师。 我觉得,在理清这个问题之前,为增加可比性和说明力,有必要将两个概念梳理清楚。

其一,将“中国电影”扩展为广义范畴:华人导演 华语电影。因为,像陈凯歌等一些极具影响力的导演,现时的身份已非中国籍。其二,应当明确“中国电影的大师”不等于“中国有电影大师”。

大师,既然是在某一领域德高望重和贡献突出的人,那么要在中国电影领域找出具有这般影响力的导演,确如贾樟柯所说的那般有很多,不只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还可以是前辈蔡楚生(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等)、吴永刚(代表作《神女》、《巴山夜雨》等)、谢晋(代表作《芙蓉镇》、《舞台姐妹》)、胡金铨(代表作《侠女》、《龙门客栈》等),也可以是当代的吴宇森(代表作《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田壮壮(代表作《蓝风筝》、《盗马贼 》等)、王家卫(代表作《东邪西毒》、《花样年华》等)、许鞍华(代表作《女人四十》、《千言万语》等)、李安(代表作《饮食男女》、《断背山》等),还可以是贾樟柯本人,他的作品就有惊世骇俗的现实主义佳作《小武》和获得威尼斯金狮大奖的《三峡好人》,等等。

在这层意义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大师,一种类型有一种类型的大师,中国电影并不缺少这样的大师。 然而,中国能称得上真正的令人臣服的“电影大师”的导演有多少?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很悲观。

谈及像希区柯克、黑泽明、卓别林、伯格曼、塔可夫斯基、库布里克这些电影大师,极少有人会提出议异。因为,这些导演用他们不变的艺术操守和数量可观的佳片,在电影的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城堡。

可是,目前的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这些“中国电影的大师”们还不具备这种成就和高度。 拿张艺谋来说,前期作品顺着“大师”的道路前进,《红高粱》、《活着》、《一个都不能少》在奖项、品质、口碑上积蓄了巨大的潜力和信誉,之后的《英雄》在为中国电影拓展大片的商业贡献中也仍然坚持着导演个人对色彩、视觉上的创作理念。

令人遗憾的是,《英雄》的商业影响力和镜头曝光率让张艺谋迷失了一个大师应当坚持的方向,随后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完全从作品内容层面落入低俗境界,而《三枪拍案惊奇》更是一部不知所云、“小沈阳萎”、“孙红雷人”的“张艺谋财”之作,犯下了令人无法原谅的罪恶。

诚如贾樟柯所言,“一个优秀电影导演,拍三十部电影,观众要求他三十部电影,全部要拍成经典,这是不客观的,也做不到的。”但是,一个名导堕落至“三枪”境界的情况,在世界影坛也算是空前绝后!

这样的导演,纵然曾经光彩照世,也难成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山人海、以和为贵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总导演张艺谋出了不少彩头。但是,我们都知道,并非成功导演奥运会开幕式的就是大师,没有几个真正的电影大师导演过奥运会开幕式。

在当今的中国电影界,冯小刚的影响力和贡献应当说有了相当的积累,但他的短板在于国外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不够,还不足以担当“电影大师”的名头。 在贾樟柯提及的三人中,陈凯歌是最具大师相的一个。

多年前,会聚世界多国名导的《十分钟年华老去》里,陈凯歌作为中国电影导演参与,其拍摄的《百花深处》算得上是该剧中位列三甲的短片,而且他导演的《黄土地》、《霸王别姬》两部电影,是谈论中国电影时无法绕过的里程碑式作品。

单从高度而言,这两部作品是张艺谋和冯小刚至今未能达到的,也是今后导演很难超越的。陈凯歌的硬伤,在于“无极门”让他少了些大师的气度和魅力,需要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积累。

再次回到最初的问题:现在的“中国电影”界到底有没有“电影大师?”我想,还可以数出两位:王家卫和李安。 相比张陈冯这些导演,王家卫和李安虽不完全拘泥于自已的创作风格,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操守,其作品在风格、品质、口碑、奖项以及世界影响力上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和积累。

简单来说,王家卫的电影是形变而神聚,最终关注的是“人的心灵”。难能可贵的是,王家卫作为典型的作者导演,在坚持固定的创作风格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变化作品类型的尝试,打破并赋予传统类型片新的内容。

比如《阿飞正传》不同于“古惑仔电影”或“小子片”,既没有古惑仔街头持械斗殴的场面,也没有小混混奋斗成名的励志故事,只是竭力表现几个香港青年的漂泊无根感和失落飘渺感;《东邪西毒》对武侠名著作了一次彻底改装,完成一次情感的“时空大挪移”;《堕落天使》是关于杀手的故事,但与黑帮社团关系不多,而是专注于人物内心的探视;《蓝莓之夜》以书信串联男女主人公的心灵沟通,在纯粹的爱情故事里融入公路片的模式。

而且,王家卫一直讲述一种“哲思化题旨”-- 自闭与渴求,拒绝与追寻,漂泊与回归,忘却与铭记,再加上他作品中的大篇幅的心灵呓语、化腐朽为神奇的影像和音乐等,奠定了“王家卫电影美学”的坚实基础。

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将王家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革新者之一,与50年代的安德列·巴赞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并列,该杂志评价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

从台湾出发的李安,以“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蜚声国际影坛,打开进军好莱坞的通衢大道,《卧虎藏龙》位列奥斯卡“仙班”,《断背山》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色,戒》再接再厉风靡全球,开辟了华语影人的艺术新纪元。

李安与王家卫的相似之处,在于有自己的艺术(美学)方向,一直坚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将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留白手法、宽容隐忍之性、饮食武术之美都以戏剧化的形式融入影像之中,自成一格,无法替代。

比如,《卧龙藏龙》完全不同于香港新派武侠片,是典型的李安式电影,极具儒者风范;不论是在台湾拍的《推手》,还是在好莱坞拍的《冰风暴》,都以东方的宽容胸怀作了大团圆式的和解,等等。

上述零散的文字,最终想表明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电影的发达需要各色各类的导演,但这些导演能否成为电影大师,最重要的是具有并且坚持自己的艺术方向和特色。

真的大师,应当敢于直面复杂的心灵,敢于正视斑驳的现实,而不应当在金钱、名利的魔爪下为稻梁谋,安心屈腰事权贵。 一孔之见,欢迎拍砖、讨论、补充!中国多些电影大师,那将是我们影迷最大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