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和是枝裕和 戛纳结束之前忆一段电影情缘:贾樟柯是枝裕和侯孝贤

2017-07-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贾樟柯.是枝裕和.侯孝贤三人的作品同时入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彼时的后辈与粉丝如今也能与自己的偶像同台竞技.至于最终的金棕榈奖花落谁家,

贾樟柯、是枝裕和、侯孝贤三人的作品同时入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彼时的后辈与粉丝如今也能与自己的偶像同台竞技。至于最终的金棕榈奖花落谁家,我们一起期待。

热热闹闹的戛纳红毯过去了,不管女明星们怎么使出浑身解数争奇斗艳,作为响当当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Cannes Film Festival,最受关注的到底还是电影和它的参与人员。今年的戛纳依旧看点颇多,比如科恩兄弟任主席,比如娜塔莉波曼当导演。

但要说中国观众最关注的,恐怕还是贾樟柯四度入围和侯孝贤8年磨一剑的刺客聂隐娘,既然贾樟柯和侯孝贤都来了,不如再加上个同样入围主竞赛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大家都是老朋友了,一起聚聚。

▲5月16日晚的戛纳,贾樟柯与是枝裕和分别更新了各自的社交账号

▏贾樟柯&侯孝贤

贾樟柯曾在自己的文章《侯导,孝贤》中提到过与侯孝贤、是枝裕和17年前的那次会面。在第20届法国南特电影节上,贾樟柯作为一个新人导演,带着自己的电影《小武》开始闯荡世界。他受邀来到南特,第一次与侯孝贤见面。然而侯孝贤带给他的影响,从他还在山西上学时,就开始了。

▲侯孝贤1989年作品《悲情城市》

1989年,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消息传到贾樟柯所在的山西县城,令他大为惊讶。大陆的刚刚经历过,而台湾却已经将过去的政治事件搬上银幕。“伟大的电影往往都有伟大的预言性”,《悲情城市》的降临是那个时代台湾社会的必然写照。此时的贾樟柯还并未看过这部电影,而对他来说仅仅“悲情”二字就足以令人震惊“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悲情’这个词,这个词陌生却深深感染了我。”

▲侯孝贤1983年作品《风柜来的人》

贾樟柯将侯孝贤的另一部电影《风柜来的人》形容为“救命恩人”。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期间,贾樟柯对电影创作产生的诸多困惑,而这部《风柜来的人》让他对电影有了新的认识。为何一部来自台湾的电影却让他这个生长在山西的人有着如此强烈的亲切感,贾樟柯将其归结为个体体验。

个体体验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词,但对于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大陆学生确是陌生而又珍贵的,在集体主义教育背景下的导演,要突破集体主义观念将个体经验作为电影拍摄的方法,这正是第六代导演与前一代导演在创作理念上最明显的不同。在某次《电影旬报》安排下的与是枝裕和的对谈中,贾樟柯曾表示对张艺谋和陈凯歌将中国电影拍成“传奇”的不满。

▲贾樟柯2000年作品《站台》

贾樟柯与侯孝贤于20届法国南特电影节第一次见面,此时作为新人导演的贾樟柯正在困惑于他的新电影《站台》的剧本创作。侯孝贤告诉他对于第二部电影,每个导演都遇到过像他一样的情况,这给了贾樟柯很大的信心。至今他也一直十分怀念那年冬天与关锦鹏、是枝裕和、侯孝贤几个亚洲导演在法国南特一起相处的时光。

▏是枝裕和谈侯孝贤:在电影的路上,他有如父亲一般的存在

提起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无论是媒体也好还是观众也好,总是不厌其烦的将他与小津安二郎联系起来,称其为“当代小津”、“小津的接班人”等等。但与其说他像小津,不如说他更像侯孝贤。

▲侯孝贤1985年作品《童年往事》

是枝裕和的父亲生于台湾高雄,而是枝本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童年往事》是是枝爱上电影的起点,电影中所表现的台湾社会的美好与质朴,正是是枝从小从父亲的口中提起的场景。

是枝裕和的首部作品《幻之光》,被外界评价为是有着侯孝贤导演风格的作品,而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侯孝贤也曾给予指导,而是枝在创作时并没有借鉴小津的风格。

是枝裕和也曾拍摄过关于台湾导演杨德昌与侯孝贤的纪录片,而在他2013年携电影《如父如子》到台湾宣传时,也说到在电影的路上,侯孝贤有如父亲一般的存在,态度之谦逊就像侯孝贤的一位忠实粉丝一样。

▏相聚戛纳

2015年5月,贾樟柯、是枝裕和、侯孝贤三人的作品同时入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彼时的后辈与粉丝如今也能与自己的偶像同台竞技。三部电影也都在戛纳进行了放映,从各方媒体的报道来看,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更west,而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则更east。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则像一如他以前的电影那样治愈系。

▲贾樟柯入围作品《山河故人》

▲侯孝贤入围作品《刺客聂隐娘》

▲是枝裕和入围作品《海街日记》

《山河故人》在法国的放映经历了点小小的波折,不过好在“孩子”顺利生出来了,电影本身和主演赵涛都获得了赞誉。而《聂隐娘》在放映过后,也成为得奖的最大热门。改编自吉田秋生漫画的《海街日记》(日本电影改编漫画、动画的作品越来越多,连是枝裕和这样的导演也无法避免)虽然不如其他两部让人反响强烈,但是电影本身带给人的治愈感和传达的人生三个阶段的感怀也许比得奖本身更为有意义。

至于最终的金棕榈奖花落谁家,也许是这三部之中,也许出自这三部以外的作品,我们只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