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翀浙江 野竹自承丹青秀——王翀先生的画艺江湖

2018-0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野竹自承丹青秀-- 王翀先生的画艺江湖上世纪五十年代,安顺市西门外王家庄,贵州省著名书画家王松年先生每天晚上都会给几个孩子讲故事,大家常常听

野竹自承丹青秀—— 王翀先生的画艺江湖

上世纪五十年代,安顺市西门外王家庄,贵州省著名书画家王松年先生每天晚上都会给几个孩子讲故事,大家常常听得津津有味,二儿子一边听一边在心里构思着故事里人物的棱角。第二天大人都出去上工了,他便从晚上熄灭的火堆里捡出一些木炭条,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故事里的人物画在家里的板壁上面,一天天便把板壁的每个缝隙都画满,母亲看见也不责怪,打来清水洗净,没几天板壁干后又被画满。

这个从小痴迷画画的二儿子就是在安顺文艺江湖自号野竹的——王翀。

提到童年,在王翀的心目中最为难忘的除了画画就是受尽饥寒,就连穿鞋子都成了奢侈之事,在大雪天都没有鞋穿的他,为此还被同学们唤作赤脚大仙。家境的贫困并没有让他的童年失色,那份对绘画与生俱来的喜爱让他的童年充满生趣。

谈及童年的绘画经历,王翀侃侃而谈。“记得小时候,家住农村,一到夜晚每家都关门闭户,围着一堆柴火取暖。这时父亲就会给我们讲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及名著人物故事。我从小就对人物画感兴趣,那会父亲也没有时间教我们画画,也没有什么画画的教材,我完全就是凭着自己的想象一次次用烧过的木炭头把家里的板壁画满,母亲洗净后又接着画。

上学后,又发现可以在书上的空白处画,那时课本的空白处留下了很多的插画,尽管老师也曾提醒书本不可乱画,最后连书的封二封三都成了我画画的最好地方,只要有空我就忍不住到处找书来画。

后来父亲教我们用筷子在铺满沙子的木盘里写字,还说那是用不完的纸,每天放学我都要认真练十来回才罢休,当时也不知家贫买不起纸,还以为是练字必须那样。那时父亲很忙,画画完全是凭我自己的想象。”

由于家庭变故,才读完半年初中的王翀不得不放弃学业,跟着大人去生产队挣工分,每天干着农活,王松年老先生那时为了生计,在安顺城里一家石印社做临时工,每天早出晚归,往返于城乡之间。晚上回来翻出“四大古典名著”让大家读书,不懂的字或词他都会一一讲解,以此来增长大家的学识。

十九岁那年,王翀到城里姑妈家挑煤灰做肥料,有位邻居老人听说他是王松年的儿子,就想请他画一幅画,许久未拾画笔的他当即拒绝了这位老人的请求。回到家,一想到那位老人失望的眼神,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重重的失落感冲击着他的心灵,同时也为自己是王松年的儿子而不会画画感到羞愧,决意重新拾起已经丢弃了几年的画笔,这一画,竟再也没有停止过。

那时干农活每天中午会有一个小时休息时间,他就买来些书写纸、绘画笔与颜料,利用每天午休的一个小时与晚上的时间画画,在家里没有任何绘画教材的情况下,他翻出父亲收集的名画家作品图片进行临摹,刚开始半月有余都未完成一幅画,他也不着急,而是沉下心来慢慢琢磨与领悟画中的结构与笔墨的轻重。

一定要画到自己满意为止。随着不断的创作,慢慢累积了不少作品,他便想到拿到安顺城去卖。每次卖画的钱都用来补贴家用,缓解了一大家子的柴米油盐。

王翀说:“记得七十年代初,在安顺老大十字有个外省人在那里卖水粉画,很多本地的也跟着去卖,慢慢形成一个书画市场。一张画可以卖五角到一块钱。不过每次我拿去的画总会比其他人卖得快,那时除了画些花鸟,大多是画刘、关、张的肖像,从不敢画别的题材。那时买不起宣纸,卖出的数百幅画都是用绘画纸画的。后来文化市场开放后才开始创作起自己一直喜欢的仕女画,先画嫦娥,后画三打白骨精。那时画画的兴致最浓。”

随着王翀美术功底的提高,在村里已经小有名气,每逢春节,许多老人都会登门求画,求画者无不满意离开。

生活在给予一个人苦难的同时,也会抛洒一些甘露。在洪福远先生的帮助下,王翀与蜡染结缘,外包了蜡染厂的一些出口产品的画工,不再从事农业,经济上有了较稳定的收入。直到1979年,王翀在参加“安顺地区首届书画展”时,作品受到了关注,展后没几天便被推荐到安顺市地毯厂做图案设计,这次书画展,不仅增加了他学画的信心与激情,同时也让他觉得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

由于户口问题,王翀先后调换多家单位,到过印刷厂、报社等多家单位工作,从事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设计及美编。

当年他在安顺晚报做美编时设计的插图、报花等,都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段时间是他内心最丰盈的,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画画。他回忆道:“有一段时间住在朋友家的小屋里,每天忘情作画,画不好就重来,一直到满意为止。

几天时间,地上铺满一张张废弃的白纸,甚而忘记了吃饭睡觉,直到饿昏后醒来才知自己没有吃东西。”说起这些,他平静的脸上泛起一丝微笑,那段青春岁月仿佛重新回到眼前,那时的他专注与沉迷在画画世界,不问岁月几许,不知冬去春来。王松年老先生离家几年回来后,看见王翀贴在板壁上的画,不禁说了一句“画画是一个人的天赋。”此话也是对王翀画作最大的褒奖。

由于生活压力,他先后又到广东、深圳等地打工。专门到各大工艺美术厂画画,因为画画功底不错,都被视为上宾。虽说他在外面很受尊重,待遇也高。他还是一心挂念着老家的亲人与发展,在外漂泊10年的王翀终于回到故乡。

机缘巧合,刚回到安顺时,有个河南人想与他合作金陵十二钗这个选题的蜡染产品,这个选题也是他一直喜欢的,他把国画与蜡染相结合,光草图就画了二个多月时间,这幅金陵十二钗推向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占领蜡染市场很长一段时间。

这次产品设计得成功,让他看到了蜡染的前景,于2002年创办了“愚山居蜡染艺术画廊”,后注册成为“愚山居蜡染艺术公司”,愚山是王松年先生的自号,以此命名也是为了感怀父亲的恩情。自从事蜡染创作以来,他将中国绘画的技法、构图及表现形式融入民间蜡染艺术之中。作品别开生面、颇具特色。在国内外大型展会上多次获奖,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数百幅。

王翀对仕女画情有独钟,先后创作很多仕女画,最为有名的就是金陵十二钗与古典仕女。他还创作一些佛教作品,每次创作之前都会到各大书店翻阅素材,还亲自去到名山古庙采风。就向他自己说的那样,画画一定要细心,不能心急。就算画一棵小草,也要认真对待。也正是他的认真与专注,才让从未进过一天专业学校的他取得不菲的成绩。

走进“愚山居蜡染艺术公司”,王翀老师正在作画,痴迷于国画创作的他把国画比喻成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其辛劳一生、付出一生。他说:“若想在绘画上有所成就,必须孜孜不倦,平心静气地磨练,没有任何捷径,任何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都是徒劳的。”王翀就这样写意着自己的人生,已然把自己的生命跟艺术结合在一起,这位从乡间走出来的艺术家,就像那棵生于山野间的野竹,散发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