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刘冠军 安丘齐长城的人文自然景观(刘冠军)

2018-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齐国为争霸天下而修建的军事巨防,是齐国南境的国防线.它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历代续修,最后完成于战国齐宣王时期,即公元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齐国为争霸天下而修建的军事巨防,是齐国南境的国防线。它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历代续修,最后完成于战国齐宣王时期,即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284年间,开始修筑时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

  齐长城横亘于山东境内,西起黄河东岸的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北,横越泰沂山区,东至黄海西岸的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途经十八个县市区,全长618893米,合1237.

8里,遗址高在2米—5米间,宽在7米—15米间,现存遗址长度398328米,占总长度的64.36%。齐长城始建于春秋初期,完成于战国,先后有十九位齐王,参与修建长城,历时380余年,分三段筑建,先西段,以防鲁、晋等国;再东段,以备楚;后中段,使整个长城连为一体。

其中今沂源县以东的东段包括安丘境内的齐长城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所续修,大体时间是公元前356—前284年间所筑。  东段包括安丘境内的齐长城是战国初年所筑。

长城沿山脊修建,蜿蜓曲折,根据不同的地势,或石块垒筑,或灰土夯筑,或以沙石混筑,或以陡崖为城,在耸山峻岭中,绵延逶迤,十分壮观。  安丘齐长城自西南与临朐、沂水交界处的太平山入境,沿与沂水分界线东行,至青石胡同后完全进入市境内,然后向东转南至浯河出境,与沂水复线的第二段相接,经石门顶、石虎山、磨山、大车山、紫草山、城顶山、摘月山等主要山峰,全长46550米,历经75座山头,其中有遗址39000米,占总长度的83.

7%,途经郚山、柘山、辉渠、石埠子等镇。长城沿山势修建,沿线地质为玄武岩、火山岩、麻岩、粘土和砂土等,构筑用料多为就地取材,石块垒筑,沙土夯筑,或以山体陡崖为城,两侧成堆的擂石、山寨遗迹和烽火燧等依稀尚存。

  齐长城从太平山向东,沿与沂水边界线至青石胡同长12300米,除西太平山2000米左右辟为农田外均有遗址,沿山南崖走向,自西向东有烽火台遗址和山寨遗迹;至青石胡同后,由东行转东北行,穿越磨山、大车山、紫草山等山峰,至马时沟村北山遗址连续不断,长14750米,平均宽度约12米,高约3.

6米;从马时沟村北向东南转西南再转南,穿越北河水库、悬崮山、峰山、城顶山、搁灯山、钟楼顶、摘月山、虎崖等山峰,至浯河有遗址,长19500米,遗址平均宽度约11米,高约3米,峰山顶有城堡遗址,据传是清代乡民为防捻军修建的“围子墙”;城顶山西南有双面墙体,宽约5.

5米,高约2.5米,山上关隘被拆除,城顶山遗址上,当年五十一军于学忠军长率部在此与日寇血战,修建的战壕、指挥所掩体等依然尚存,有的地段借用墙基加高加厚加固剖腹十分明显;摘月山东山脚有双面墙体,宽约7米,高约3米,虎崖南山脚至浯河约1400米的遗址被辟为农田,已无墙基踪迹,安丘境内的齐长城遗址走向大致如此。

  有关齐长城的史料记载及安丘段长城修筑的大致时间,《竹书纪年》载:“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齐筑防以为长城,齐宣王时,复向东修至海滨。

”《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明万历《安丘县志》载:“八十里(县治西南)曰太平山上有长城岭。

”又载:“古长城,一名长城岭,在太平山上。”清光绪《临朐县志》载:“长城在大岘山上,沿沟壑伏,沿崖阜起,西接博山之岳阳山凤凰岭,东随大弁山入安丘界”……据史载考,安丘段齐长城应属东段长城,应是在齐宣王以后修建的。

  安丘段齐长城的重要特征为复线长城,是齐长城三条复线中的最长一条。这条复线长城,自临朐与沂水交界处脖根腿南山与主线长城分离,自东北行至临安交界处太平山,进入安丘境内,沿主要山峰东行南折过浯水达安沂交界处卧牛城进入沂水境内,沿沂莒边界南行至三楞山与南部长城主线会合,全长63890米。

此项发现纠正了安丘史书误载,齐长城自穆陵关东北行入境之说。穆陵关为齐长城险要关隘,有“齐南雄关”、“齐南天险”之称,为齐国防鲁、莒、楚、越等国之重地。

在穆陵关北侧又设一长城复线,表明齐国在通往都城临淄的咽喉处设重关以防,山峦层叠,层层设防,进可攻,退可守,足见此关此地在齐国地理位置之险要。

  齐长城沿线有着众多的文物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齐长城,齐长城沿线流传着众多孟姜女的传说和故事,随处可见孟姜女庙、坟的遗迹。在安丘境内的齐长城遗址上,同样流传着孟姜女的传说,在郚山与柘山交界处大车山长城岭的南坡上有着满山遍野疙瘩样的圆石头,人们传说这些石头是当年孟姜女为修建长城的丈夫送的疙瘩汤变成的,故事如凄如诉,令人肝肠寸断,这也许是秦长城上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雏形吧,它是以《左传》载“杞梁妻哭夫崩城”的故事为毛坯,经人们流传演绎和艺术加工而成的,后人为反抗秦王朝的暴政,将发生在齐长城上的传说克隆到了秦长城上。

  安丘齐长城上同样有着许多美妙的传说和神奇的故事,大车山下流传着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唐王山的传说,令人耳目一新,唐王一句戏言,荆刺便向上长着;摘月山上老子庙的传说,令人迷惑不解,玉皇殿上建有老子庙,道是“先有老子后有天”;城顶山下公冶长识鸟语的传说,擂鼓山上关羽“试刀石”的传说,充满神奇,扑朔迷离……安丘齐长城沿线的文物古迹独具特色,城顶山南麓的公冶长书院,传为春秋时,孔子高徒佳婿公冶长读书之处,环境优美,银杏参天,碑碣矗立;城顶山东麓的庵上石牌坊,有“山东第一坊”之称,因兖州石坊已毁,该节孝坊建于清道光年间,以其优美的艺术造型,精湛的雕刻技艺,闻名遐迩,驰名中外,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摘月山南麓有齐召忽墓,据史书载,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任齐大夫,为公子纠师父。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召忽、管仲侍奉公子纠奔鲁国躲藏,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去莒国避难。齐襄公在乱中被杀,公子小白马上离开莒国返回齐国,鲁国听说了,也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拦于莒道(约在安丘与沂水交界处,现在基本定为渠河北岸石埠子镇召忽村附近)。

管仲箭射中小白衣带钩,小白佯死,欺骗公子纠。小白昼夜驰行奔齐都,得以先入而立,偬元前685年即位,即齐桓公。

他逼鲁杀了公子纠。召忽为了忠于公子纠而自杀,管仲请囚。同年,齐桓公为称霸天下,开始修筑齐长城;城顶山上有国民党五十一军抗战遗迹,1943年正月里,日寇对鲁中南地区采用了“铁壁合围”、“拉网式合围”等多种形式的大扫荡,军长于学忠和政治部主任周复率部在此痛击重创日军扫荡主力,官兵同仇敌悍,与日寇展开血战,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于学忠身负重伤,周复以身殉国,谱写了一首抗倭保家的辉煌乐章……  安丘齐长城遗址在城顶山段和大车山段,因植被茂密,树木葱郁,苍松怪石,风景秀丽,成为山东省级森林公园,正在建成旅游开发区。

城顶山为安丘境内历史文化名山,海拔429米,因山顶有齐长城和山南麓有公冶长书院,又称齐城山和书院山。

城顶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弟子公冶长,面对礼崩乐坏的动乱局面,隐居城顶山南麓,植银杏两株,筑草舍三间,专心治学而不仕禄。公冶长(前519—前470年),复姓公冶,名长,字子长,春秋齐人(有一说是鲁人,又一说是莒人),自幼家贫,勤奋好学,成年后慕孔子之名,拜师学艺,呕心沥血,精通六艺,并从师孔子,周游列国,博采众长,在七十二贤中名列二十。

成为孔子的高徒和爱婿,一生潜心钻研孔子思想,传播儒家思想,为弘扬古代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儒学正统后,历代帝王对其多有褒封。民间流传公冶长识鸟语的故事,历代相传不衰,现书院风景区内,建有公冶长祠和青云殿等景观,两棵高大参天的银杏树,郁郁葱葱,碑碣矗立,春秋时节,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抗日战场和齐长城遗址,也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历史和盛况。大车山现已建成五龙山风景区,因该段山势五脉相拥,巧似五条龙相聚首,建风景区时,便以五龙山命名。

原名大车山,相传齐国修建长城时,有位大夫乘车前往视察,行至该处山岭时,车辆损毁,弃之山下,故该山取名大车山,山势不高,有的地段却陡峭难攀,奇松怪石为五龙山的特色,沟谷松石之间流淌着无数美妙的传说。

风景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景点布局设计建筑合理。山顶齐长城遗址两侧,擂石成堆,蜿蜒的齐长城也在向游人诉说着孟姜女的故事,凡到五龙山的游客,必看齐长城,必听孟姜女的传说,必与孟姜女(雕像)留影。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五龙山游人络绎不绝。  齐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是山东人民的骄傲与自豪,它与万里长城同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齐长城是山东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一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齐鲁大地上,将黄河、泰山、大海连为一体,成为神州大地上一项独特的文化景观,岁月苍桑,时光荏苒,现在它虽然只剩下残墙断垣,但山东人民建造的齐长城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