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父母养弱势娃 放手才是爸妈给的温柔

2018-0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孩子还是幼儿阶段,处于学习基本的生活做事能力的阶段.这时候,家长是如何引导孩子就显得格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孩子还是幼儿阶段,处于学习基本的生活做事能力的阶段。这时候,家长是如何引导孩子就显得格外关键。你是处处都帮孩子做好还是放任孩子自己研究学习?家长的行为对孩子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有时候放手,反而对孩子是种恩赐。

强势,未必能教育出强大的孩子完美心态,是导致家长强势的重要诱因。作为家长,我们都期望孩子各方面发展良好,为他拥有美好幸福的未来打好基础。基于这样一个期望,加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自然成为家庭的重心。不少家长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旨在让孩子变得更完美,更富有竞争力。这样的社会环境催生了一大批强势型家长。

家长的强势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为显性强势。这类家长又分化为两种类型。一种自身很能干,自视比较高,自然希望孩子将来也如此,若孩子的所作所为达不到预期,便横加指责,或逼迫孩子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一种不够自信,自我认同度低,总认为自己不够好,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从而期望孩子超越自己,把孩子作为弥补自身缺陷,达成自身愿望的替身,逼迫孩子有并不适合他的表现。

一类为隐性强势:

这类家长性情温和,不逼迫孩子,表面上并不给人强势的感觉,但他们遇到事情时总想给孩子一些指导,特别乐于向孩子传授技巧,无意间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自我探索、自我开悟的机会,结果反而带给孩子无形的压力,妨碍孩子的成长。这两种类型的家长,出发点都很好,但往往事与愿违。

示弱,亦能带来正能量

不可否认的是,适当地逼迫一下孩子,对孩子的成长确实有好处。一旦他们迈出第一步,他们就可能因此获得信心,更加勇敢地向前迈进。但是,这种逼迫往往弊大于利。比较而言,强势型家长无论显性、隐性与否,他们带给孩子的往往是压力多过动力。若孩子长期处在这种压力之下,他的自我认同度就会降低,个性被磨灭,甚至变得退缩封闭,或者出现其他的问题。

如此,便得不偿失。相反,若孩子不再感受这种压力,他的自我发展良好,个性得到保护,他自会成为最好的自己,更有可能拥有美好幸福的未来。事实上,养育孩子,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我们需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权衡利弊,顺应孩子发展需求随时调整方向。

总的原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育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强势弊大于利时,与其强势,不若巧“示弱”。倘若我们在孩子面前“示弱”恰到好处,就能带给孩子更多正能量,为孩子自我成长提供机会,这实际上比不分青红皂白逼迫孩子有益得多。当孩子获得足够的正能量,他的自我得到滋养,才有力量走向高处,走向远方。

不仅如此。我们的一切都来源于父母。复制父母,认同父母,是人类的共性。孩子成长的环境带给他的一切不仅影响他自己,还会代代相传,影响下一代的原生家庭。因此,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还有孩子的孩子,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技巧

当然,“示弱”要恰到好处,“示弱”不当,也会起反作用。向孩子示弱有两个方向。一是假装自己不行,顺势将机会留给孩子。二是通过示弱暗示孩子——失败没什么了不起,他可以不断尝试,最终成功,或做得更好,以此向孩子传递信心与勇气。记得儿子三岁左右,每次外出,我都会假装找不到回家的路,请他给我指路。

“哎呀,妈妈忘了怎么走啦!怎么办呢?是左转?还是右转呢?”每逢我如此“纠结”的时候,小家伙总是很兴奋,为他能够帮上妈妈而深感自豪。当然,我会从确定他很熟悉的路径开始,给他指路的机会,再逐渐过渡到不太熟悉,直至陌生的路段。因为妈妈路痴,儿子从小就有了记忆路径,辨认方向的习惯。这些经验带给儿子足够的成就感。

而这件事带给孩子的益处不仅停留于此,它还让他变得更独立,不依赖,更富有责任心,也更有自我价值感……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件小事都有着非凡的意义。通过“示弱”给孩子提供机会,他便获得成长的能量。不仅如此,示弱还是很好的暗示手段。

尤其当孩子信心不足时,我们可以直接参与孩子的游戏与活动,通过不着痕迹的“示弱”,向孩子传递正能量,给他继续探索与战胜困难的勇气。如在孩子没有能力控制场面时,我们可以适当介入:“我来试试看。”试过之后,我们可以失败,再失败,不断尝试不同的方法,最终成功。

这样的方式无异于在用实际行动向孩子传递以下信息:失败没什么了不起。每个人都会失败,只要坚持不懈,试着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自会成功当然,“示弱”不等于凡事都要让着孩子。这种极端的方式会导致孩子“赢得输不得”。有输有赢,淡看结果,注重并享受努力的过程,孩子自会复制我们,从中获得勇气、力量,走得更远,更充满信心,更无所畏惧。

有一天,一位身为大学教师的朋友跟我聊起他那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夫妻两个都是博士,朋友的妻子还是“海龟”,可儿子的成绩是班级倒数第一,他问我为什么,我说主要你的夫人太能干了。他还以为是开玩笑呢,认为我在指他夫人忙于事业,就说,没有,我老婆每天陪他写作业,就是每次不到五分钟,就火冒三丈,对着孩子大叫“你怎么这么笨!”。我说,你看,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儿子的母亲太聪明了,他这么小怎么可能比他母亲聪明呢?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母亲的……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这样的母亲才可能培养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因为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习惯不往母亲性格的反方向发展并承袭母亲的优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母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母亲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谈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评、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对孩子的自尊、自信的伤害远大于应试教育。而对于孩子来说,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几乎是永恒不变的。

总之,完美家长做不得。一旦有了完美的心态,我们的双眼就会紧盯孩子的弱点、不足,变得挑剔。家长的挑剔会让孩子有“我不够好”或“我不好”的感觉,其结果是带给孩子压力,贬损孩子的自我,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个没有自我价值感,或者自我价值感不高的人在面对纷繁的外部世界时。

因此,追求完美虽然出发点很好,但带给孩子的往往是伤害。适当的“示弱”则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滋养孩子的自我,协助他成长得更好。假如希望自己孩子将来能够超越自己,那么,再能干的母亲,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表现得“无知”一点,表现得“笨”一点,表现得“迟钝”一点,表现得“和风细雨”一点,这样的话,孩子会很有成就感地感到他比他妈妈“有知”、“聪明”和“敏捷”,他觉得他每天都在超过妈妈,直到有一天,他真的超过了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