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讲座 构筑国民精神之长城——倾听潘知常教授“阅读点亮人生”专题讲座有感

2017-12-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对于"孩子阅读问题"的慎重思考.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主任里查德·安德森教授深入研究中国儿童的课外阅读,并与美国的儿童阅读做了比较,得出

对于“孩子阅读问题”的慎重思考。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主任里查德·安德森教授深入研究中国儿童的课外阅读,并与美国的儿童阅读做了比较,得出结论: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和一个美国普通家庭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的经济能力大体相当,但是美国儿童的阅读量却是中国儿童的六倍。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而重中之重是我们的孩子。本人粗略分析,当前,中国孩子的阅读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深度和难度过于超前。看看学校要求孩子阅读的图书,有些相较于孩子所处的年龄段来说,其深度和难度确实是过于超前了,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孩子讨厌阅读。

如今学校设置的所谓阅读考级制度也很是值得怀疑和商榷的,我们要用一种考级过关的制度强行推促孩子阅读,这是不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啊!

其实,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良好习惯应该是最重要的,让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籍,家长少在一边指手划脚。要知道,只有孩子真心喜欢,才能真正将书中内容看入脑,读进心。

二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问题。美国一位早期的政治家J·亚当斯有句名言“我们这一代不得不从事军事和政治,为的是让我们儿子一代能从事科学和哲学,让我们孙子一代能从事音乐和舞蹈。”当孩子们徜徉在文学艺术当中时,他们的身心是无比轻松愉悦的,他们的幸福感是很强烈的。

学校、家长尽量少地将功利主义的一套实用论灌输给孩子,就让孩子自由遨游于文学艺术的海洋吧。记得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说“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我想,如果能够在孩子稚嫩的心里种植上美、爱和善良的种子,也许这就足够了。三是父母榜样问题。俗话说得好“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沉迷于网络、牌桌,是“屏奴”、“牌君子”,又有什么资格说教孩子的读书学习?又怎么能让孩子对父母心服口服?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温馨的画面吧:小女儿睡前,父亲侧躺在女儿身旁,手捧《卖火柴的小女孩》,缓缓读完后,父亲和女儿轻声讨论书中的小女孩。

熄灯前,父亲送给女儿一句话“宝贝,如果有一天我们家变得贫穷困苦,我希望你也要像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内心仍然充满快乐!”

撰写此文,如果能够真正影响到十个人,余愿足矣!最后,以余秋雨的一句话结束全文,期望引起读者更广泛的深沉思索:“经济大于行政,文化大于经济,自然大于文化。我们不管什么职业,都是自然之子。”

附:潘知常教授推荐的24本书目:中国文学经典书目12部:《庄子》、古诗十九首、陶渊明的诗文、《世说新语》、杜甫的诗歌、李煜的诗词、苏轼的诗文、《金瓶梅》、《红楼梦》、鲁迅的作品、张爱玲的小说、沈从文的作品;西方文学经典书目12部:《圣经》(《传道书》、《约伯记》、《雅歌》、《路加福音》)、《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歌德的《浮士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托尔斯泰的小说、卡夫卡的小说、荷尔德林的诗歌、里尔克的诗歌、艾略特的诗歌、安徒生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