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明星天价片酬:从规范经纪人入手

2018-0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年来,影视行业的高速发展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电影票房突飞猛进,迈入"单片20亿时代":"小鲜肉"艺人崛起,粉丝经济瞩目:"IP热"持续不退,大量IP改编电视剧形成话题效应--另一方面,不少行业乱象在去年渐渐浮出水面,替身.抠像.片酬虚高.数据造假.IP泡沫等问题成为舆论焦点. 目前,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文艺界人士纷纷发声.畅所欲言,对中国影视行业乱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现象一 电视剧市场丧失文学尊严 建言:剧作家应坚守理想尊重历史 两会召开前夕

近年来,影视行业的高速发展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电影票房突飞猛进,迈入“单片20亿时代”;“小鲜肉”艺人崛起,粉丝经济瞩目;“IP热”持续不退,大量IP改编电视剧形成话题效应……另一方面,不少行业乱象在去年渐渐浮出水面,替身、抠像、片酬虚高、数据造假、IP泡沫等问题成为舆论焦点。

目前,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文艺界人士纷纷发声、畅所欲言,对中国影视行业乱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现象一

电视剧市场丧失文学尊严

建言:剧作家应坚守理想尊重历史

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长熊召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痛批现在的电视剧市场是丧失文学尊严的重灾区。熊召政认为:“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作家、剧作家不尊重本民族的历史,那就丧失了从事这个职业的初心。如果说影视公司想要迎合当下的某种规则来拍摄我的作品,也可能出高价,但我不会给,因为我不愿意我的理想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他更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下我们应当提供给老百姓什么样的精神食粮?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文化去滋养年轻人、滋养老百姓,从而保证我们的文化竞争力?

熊召政的担心不无道理。虽然穿越剧的热潮已经有了退烧的迹象,但目前长期霸屏的仍然是宫斗、仙侠、大女主等题材,这些电视剧大多根据网络小说IP改编,对历史背景进行架空或模糊化处理。而严肃的历史正剧则长期缺席,虽然最近播出的《大秦帝国之崛起》和《大明王朝1566》两部历史正剧引发激烈讨论,历史正剧似乎有回春之势,但这两部剧的播放量均不如同期的仙侠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而且,《大秦帝国之崛起》“压箱底”了6年才与观众见面、《大明王朝1566》10年前首播则以收视惨败收场。在娱乐化作品当道之际,历史正剧的生存环境仍然不容乐观。

建言:建立公平客观文艺评价体系

现象二

数据造假影响观众的判断

全国人大代表、知名节目主持人曹可凡在接受采访时痛批数据造假行为。他谈到,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一个文化作品的评判,不仅需要主观感受,还要依靠数据。但是,现在数据造假越来越严重,虚假的票房、虚假的点击率、虚假的收视率等“假货”层出不穷。这些建立在造假基础上的大数据,严重影响人们对一部好作品的评判。

“数据造假”这个关键词贯穿了2016年和2017年。去年3月,电影《叶问3》通过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方式买票房,造成票房虚高;到了年底,剧集《美人私房菜》由于收视率过低被腰斩,其制片人称这部剧是收视率造假的受害者;今年年初,剧集《孤芳不自赏》遭遇水军在网上“集体讨薪”,影视作品雇水军刷好评的“潜规则”浮出水面。

媒体评论人何勇海认为,售票情况、票房成绩是影响观众选择电影的重要因素。一旦有“幽灵场”与虚假票房的恶意干扰,观众就会受误导。曹可凡表示,他将提交书面建议,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一个公平客观的文艺评价体系。

建言:从规范演员经纪人入手

现象三

明星高片酬挤压制作空间

3月3日,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在《今日影评》节目中谈及明星的天价片酬。他认为,管控明星天价片酬,应该从规范演员经纪人入手。

明星片酬过高,连央视都出手批评。今年,央视新闻频道制作了“演员天价片酬”专题,指出如今影视剧制作经费分配十分不合理,明星片酬占了大头,编剧、后期配音等工作人员酬劳极低。香港导演吴思远曾表示,如今大部分的电影中,演员片酬已经占了制作费的一半,有些甚至达60%至70%,制作的资源就变少了。央视的报道中更提到,《如懿传》两位男女主片酬加起来合计1.5亿元,时下当红的几个流量小生的片酬更高达8000万到1.2亿元。

饶曙光认为,明星拿天价片酬,不仅是明星的事:“明星高片酬或多或少与部分演员经纪人有关。很多经纪人缺乏管理,很多的资源都被经纪人所控制。”他希望对演员经纪人提出管理上的要求,“经纪人行业缺少严格的考核门槛,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经纪人的工作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实施细则”。除了规范经纪人工作外,饶曙光还提出,应该出台行业公约来制约明星高片酬。

建言:严守底线坚决拒绝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