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吴晓林 探索中国城市治理“密码”——记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吴晓林

2018-03-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希望通过对不同治理模式的结构化.过程式研究,追问到底是哪些结构化的.过程性的环节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并最终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我觉得这样的

“我希望通过对不同治理模式的结构化、过程式研究,追问到底是哪些结构化的、过程性的环节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并最终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我觉得这样的研究更利于找到我国城市治理的‘密码’。”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吴晓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尝试提出政治整合新理论

作为一位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者,吴晓林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整合机制的关注,始于读博期间。2008年,他到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攻读政治学博士,师从朱光磊教授。

“从入学时起,我就按照导师的要求大量读书、不断思考,在这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十多个感兴趣的题目,并最终将政治整合问题作为自己攻关的课题。”吴晓林回忆道。

吴晓林很清楚,做好这个选题并非易事。他不但要全面梳理国内外关于政治整合的功能、模式、演变规律、中外经验等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本土的政治整合理论。从阅读不同语种的理论文献、史料,统计数据,到考察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阶层分化与政治整合”的演变过程及规律,再到梳理新中国成立后诸如此类的经验。

吴晓林发现,就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外的政治整合研究侧重于国际层面的“横向整合”,并且更多地关注欧洲一体化进程。这自然无法回答发展中国家的“纵向整合”问题;而关于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整合研究,似乎又陷于“问题解决型”模式而不能自拔,将政治整合简单地视为解决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于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尝试提出了政治整合“两层次功能说”的理论。

“一般来说,政治整合研究通常被置于‘政治稳定’的视域。我则尝试将其置于‘政治发展’的视域。我的研究也恰恰表明,良性的政治整合能够为阶层分化设定条件和方向,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两大功能;而资源配置系统、政治整合组织系统、政治文化价值系统之间的相互匹配,则是良性政治整合成功的保证。相较于‘问题解决型’模式,‘目标前瞻型’的政治整合能够更好地与我国阶层分化相适应。”吴晓林解释说。

探索社区治理的“结构化”环节

学术研究的宗旨始终在于服务社会。博士毕业后,吴晓林一方面继续关注政治整合与政治发展的理论新进展,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研究“接地气”。他将目光聚焦于城镇化与城市治理,尤其是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之上,尝试从社区治理这个“小切口”来思考政治理论问题。

“政治理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比方说,人们生活的社区,就是一个国家政治社会关系互构频繁的场域。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社区成为众多社会问题集中沉积的区域。社区治理不仅涉及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公共领域的塑造,也关乎政治体制的改革。”吴晓林表示。

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吴晓林更倾向对社区治理进行结构化、过程式的探索。他告诉记者,大多数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对单个社区治理模式的概括,向人们介绍不同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但较少有人论证“支撑”这些治理模式的深层结构是什么。换言之,静态式的经验总结多,追问这些治理模式是如何运行的少。

实证研究要做好去伪存真

做好社区治理的结构化、过程式研究,须立足于丰富的实地调研。研究伊始,吴晓林带着研究团队在全国9座城市开展了关于社区治理方面的问卷调查,收回两千多份有效样本。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后,他又陆续到青岛、武汉、广州、宁波、深圳、台北等多个城市,对较为典型的社区治理模式进行了深入考察。迄今为止,调研时的录音资料已整理了四五十万字。

“就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整个社会都是研究者的实验室。要想做出真学问,不仅要把实证研究做扎实,更要学会对浩繁的调研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取舍。当然,具备这种‘功力’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唯有勤奋和努力。” 吴晓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