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松林与于右任的忘年情

2017-12-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冰儿 霍松林先生多年工作和居住在西安,因此被学界戏称为"西北王".霍老一生礼贤下士,德高望重,著述等身,84岁高龄的他至今仍笔耕不辍,时有新

冰儿 霍松林先生多年工作和居住在西安,因此被学界戏称为“西北王”。霍老一生礼贤下士,德高望重,著述等身,84岁高龄的他至今仍笔耕不辍,时有新作问世且旧著一版再版,受到学术界以及众多后生晚辈的景仰。日前,笔者有幸聆听了霍老和于右任先生一段鲜为人知的忘年情。

在霍老书房的博古架上,除了各种陶瓷器、瓦当以及造型各异的小摆件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幅于右任先生的照片,照片为侧影,更显出先生晚年长髯飘洒、神清气朗的神韵。

霍老告诉笔者,这是于右任先生80岁生日时摄下的,时间是1959年4月21日。据说,晚年居住台湾的于右任,在80岁寿辰的时候曾询问前来看望他的弟子冯国瞞:“那个霍松林有无消息?他可是我们西北很少见的青年啊!

”过了几天,老人家特地选出一帧“八十造像”,题下“松林老弟”并签名交给冯国瞞,要他以后“俟机转交”。这机会一等就是近40年,于右任先生1964年去世,这幅照片1990年才辗转送到霍松林手中。

霍老说,他一直把照片悬挂在书房中央,以示感怀。 笔者甚是好奇,身为国民党元老的于右任为什么晚年对一个后辈念念不忘呢?霍老解释说,首先,于右任有很浓的乡土情结,他们两人都是西北人,霍老的父亲和于右任又都是晚清同年的秀才,这不能不说是两人成为忘年交的一次机缘。

其次,于右任爱才,对贫寒而有才志的后辈尤为器重。 1947年春天,青年霍松林正在中央大学中文系读书,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诗词、随笔和学术文章。

当时于右任在监察院,不少著名学者是他的座上客,其中就包括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汪辟疆和他极其赏识的霍松林。汪辟疆从课堂上的一首诗歌习作开始注意霍松林,他在于右任那儿谈到这个从天水农村来的贫穷的学生,并把他的诗文指给于右任看,希望于老给这个学生提供一个“创收”的机会,以补贴学费。

看了霍松林的文章,于右任当即答应:“请他来见我……” 霍老说后来他不时到于右任那里拜访,谈诗谈字谈人生的经历和抱负。于右任虽官居高位,却“非常懂得寒士之心”,对他这样一个穷学生,都要降阶以迎,予以极大的人格尊重。

于右任先生对霍松林的“尊重”,还包括实实在在的帮忙——资助上学。霍老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说了八个字“其情其景,至今难忘”。

于右任反对霍松林外出兼职,他提出:“我供给学费,做工耽误学习。”将近两年时间,于右任每月伏案写一张条子交给霍松林,要他到财务室从自己的工资中领一些钱,直到霍松林从中央大学毕业。 于右任先生与霍松林先生的忘年交有史可鉴:上世纪40年代末,他曾向陈颂洛先生夸奖霍松林,以至于陈颂洛不久就在报纸上发表绝句:“西球何必逊东琳,太学诸生熟善吟。

二十解为韩杜体,美才今见霍松林。” 随后霍老谈起收藏,如数家珍。

先生说如今收藏之风盛行,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之后的一种精神审美活动。文革前,他收藏有一些瓷器、玉器和文房用具,文革中几乎全部被毁,甚为遗憾。 霍老说,他最看中的是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些古籍善本、名人书画。

尤其少许古籍还是孤本。霍老说他对碑帖、拓片也情有独钟。尤其对宋拓、明拓更是珍爱有加。谈到动情处,霍老神采飞扬,当即泼墨挥毫写就五个大字:名家话收藏。临走时,霍老说,收藏可谓博大精深,但也鱼龙混杂,因此,藏德是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