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赶集》将于5月19日在北京天桥上演 舒济斯琴高娃盛赞“接地气儿”

2017-1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该剧将于5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 话剧<老舍赶集>是被称为"老舍专业户"的戏剧人方旭继<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二马>之后,第五次改编并导演老舍的作品,也是方旭首次将老舍的短篇小说改编并搬上戏剧舞台.方旭这样介绍话剧取名的初衷:"我们选用'赶集'作为这个话剧的名字是因该剧改编了老舍先生六则短篇.这也是我们这个创作团队首次尝试将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改编成话剧.而'赶集'恰巧是老舍先生的首部短篇小

该剧将于5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

话剧《老舍赶集》是被称为“老舍专业户”的戏剧人方旭继《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二马》之后,第五次改编并导演老舍的作品,也是方旭首次将老舍的短篇小说改编并搬上戏剧舞台。方旭这样介绍话剧取名的初衷:“我们选用‘赶集’作为这个话剧的名字是因该剧改编了老舍先生六则短篇。这也是我们这个创作团队首次尝试将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改编成话剧。而‘赶集’恰巧是老舍先生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便索性将‘赶集’定为了该剧的名字。

《老舍赶集》改编自老舍六部短篇,其中《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是辛辣笔调写就的民国观戏守则;《创造病》讲述了九十年前一对小夫妻的“月光”生活;《牺牲》讲述了1930年代海归博士对美国精神的神向往之和对爱情的假意牺牲;《黑白李》描绘了黑李、白李兄弟二人间对于爱的争夺与奉献;《邻居们》刻画了明先生、明太太,和宋先生、宋太太两对夫妇间的生活琐事及由此引发的生活喜剧;《我的理想家庭》则直陈“希望一切无奈落去,希望一切理想成真”的美好愿望。这些由老舍先生在1930年代创作的作品,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味。虽然彼此独立,故事和人物并没有连贯性,但六则短篇中传达出的,都是相似的精神内核:我们应当如何处理自身与现实的关系,又应当如何面对与追求理想生活。

老舍曾用调侃的笔墨,在1934年9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短篇作品集《赶集》序言中说明过作品取名“赶集”的寓意:“我本来不大写短篇小说,因为不会。可是自从沪战后,刊物增多,各处找我写文章;既蒙赏脸,怎好不捧场?同时写几个长篇,自然是作不到的,于是由靠背戏改唱短打。这么一来,快信便接得更多:‘既肯写短篇了,还有什么说的?写吧,伙计!三天的工夫还赶不出五千字来?少点也行啊!无论怎着吧,赶一篇,要快。’”虽然自谦不善于短篇小说创作,但老舍的短篇作品笔墨虽少但意味深长,不仅具有故事性,塑造了鲜活的人物,更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和老北京韵味。而且这些作品在幽默讽刺之余,也以一种深切的、忧虑的、思考的目光来关怀社会和民族命运。这些注视与思索,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味。

据介绍,话剧《老舍赶集》将在尊重老舍先生文本的基础上,以当代视觉对老舍先生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在音乐、舞美、服装等视觉层面都会进行大胆的尝试,旨在以现代审美角度营造全新的老舍印象,打造一部既充满极简美学,又具有丰富趣味的当代舞台剧作。在演员选择上,《老舍赶集》除了方旭继续担纲主演之外,将邀请刘欣然、苏小玎、秦枫、马驭崧、景松涛五位青年演员,组成“全男班”阵容,旨在进一步探索舞台诗意和写意化表达的更多可能性,为观众呈现出一部不一样的老舍戏剧作品。

发布会上,老舍先生的女儿舒济对《老舍赶集》的立意表示赞赏,她说:“《老舍赶集》改编了我父亲有四个短篇小说、两个幽默小品文,主要是1934年至1935年期间他在济南和青岛创作的。这么多年,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那时候的人和事情与当今的人遇到的事情和问题几乎一样。方旭很会琢磨,因为这几篇小说中涉及到的普通人的欲望、希望、婚姻、恋爱、问题、矛盾、冲突,到现在仍然很接地气儿,生动有趣,有意思有价值。”

作为该剧的艺术顾问,斯琴高娃深情表示:“我尊崇、爱戴老舍先生,我演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还有《月牙儿》。我觉得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能读懂老舍先生的诙谐和幽默,他的作品依然有生命力,很接地气儿,值得再次搬上舞台。方旭在做的事情也是通过戏剧,让大家不要忘记老舍先生,我支持鼓励他改编老舍先生的作品。他的团队也非常优秀,大家那么乐意、那么情愿来演,希望他们越来越好。”

老舍研究会会长关纪新与方旭是“忘年交”,他说:“方旭的第一个戏《我这一辈子》我特别喜欢,这几年,方旭从一个演员、两个演员、三个演员的小戏,到五个演员改编了老舍的《二马》,每一部我都是喜出望外,这次六个演员的《老舍赶集》我也是非常期待。明年就是老舍120周年诞辰,方旭在做的事情就是让老舍先生看着我们在做什么、想什么,让老舍先生在这个舞台上与我们交流。”

已经八十多岁的北京人艺老演员李滨一提到老舍,就忍不住直掉眼泪,她哽咽回忆起自己当年跟老舍先生的多次接触,动情说道:“我跟老舍接触最频繁,演《龙须沟》的时候,老舍先生管我叫二姑娘。方旭把老舍先生的小说一个个搬上舞台,并且在突破各种形式,让我非常激动。我希望他能把老舍先生的作品作为北京的、中国的、世界的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