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全的资料 梅兰芳和刘宝全 演艺史上的一次双峰聚会

2018-03-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梅兰芳从两方面看问题.他"了解到刘先生京韵大鼓艺术表演体系的形成,得力于吸收京剧的表演艺术,而我们京剧界受到刘先生鼓艺的影响,也有不少生动的例子","前辈中有谭

梅兰芳从两方面看问题。他“了解到刘先生京韵大鼓艺术表演体系的形成,得力于吸收京剧的表演艺术,而我们京剧界受到刘先生鼓艺的影响,也有不少生动的例子”,“前辈中有谭鑫培、孙菊仙、龚云甫、杨小楼、王瑶卿先生等,都是爱听刘宝全的大鼓书,并且吸收了他的东西,丰富了本身的艺术”,“据我知道言菊朋、马连良先生都曾下功夫揣摩刘先生的唱腔、用气、运嗓的方法而得到收获。”

不仅演员的演唱,就是乐队伴奏上同样需要彼此学习。梅兰芳说他的琴师徐兰沅、王少卿“都非常喜爱刘宝全先生的大鼓书……并且吸收大鼓的声腔和三弦四胡的伴奏技巧运用到京剧里”。

梅兰芳于此说了一段极重要的话:“也有人认为刘宝全的大鼓虽好,但究竟是一种说唱艺术,掺到京剧里未免贻笑大方。我不同意这种狭隘的门户之见,京剧一向是吸收各种曲调来丰富创造的,那么大鼓书何以不能采用呢?这要看运用得当与否,才能判断成败。”梅兰芳这段话虽是因刘宝全而发,实际上是他一项重要的演剧思想,也是中国戏曲曲艺的基本经验。

刘宝全的艺术借鉴,并不止于京剧,曾为他伴奏三弦的白凤岩就说过,刘的《大西厢》中“二八的俏佳人懒梳妆”等唱腔中就采用了梆子的腔调,但融化得好,听的人不容易觉察出来。梅兰芳也介绍说刘“还通晓其它曲艺,……我们要求他唱一段梅花大鼓、快书或者时调小曲,他也欣然歌唱”。既然通晓,自然就可能融汇贯通,适当吸收。

而梅兰芳,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更明确说过,他从小就爱看戏,“所以我常常把多看戏的好处介绍给青年演员,希望他们什么行当的戏都看,什么剧种的戏都看……做一个演员,就是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避免别人的缺点,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演技。

”这不仅是梅兰芳的演剧思想,其他许多京剧大家都是热衷于艺术上的广泛交流。这番话使我想起盖叫天就是个苏州评弹迷,周信芳不仅迷评弹,自己还演过话剧,程砚秋更是有计划地多次调查和观摩多种地方戏。

这篇大文章内容丰富,还涉及大鼓和京剧的演唱技巧和艺术方法问题,如何保护嗓子问题,以及与知识分子的合作问题(对许姬传说“干咱们这一行,离不开你们文墨人”)等等,至今犹可回味。

这次双峰聚会离现在七十多年了,缅怀当时情状,一个全国性戏曲剧种的青年艺术家,一个地方曲种的老年艺术家,相对而坐,你问我答,我说你笑,娓娓而谈,真诚畅快。到了吃饭时,晚辈梅兰芳给前辈夹了一块四喜肉到他的碟内,“刘先生把这块肉夹起来还敬我说:‘我一向不吃肥肉,如果一定要我吃下去,回头诸位听《刺汤勤》就是四喜肉味儿了。

’”由此又说了些保养嗓子的习惯,“肥肉虽能养人,但是生痰助火……烟酒辛辣,我是一概不动的。”一个儒雅求教,一个老成倾谈,从家常故旧谈到剧种交流,从技巧细节谈到艺术哲理,整个过程充溢着亲切、真挚和学术探讨的气氛,到现在想象起来,还是令人神往。

我们当前浮躁的演艺圈,能不能从这样的双峰聚会中取得一些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