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柔敦厚 醇正典雅 温柔敦厚 钱棨行书联赏析

2017-10-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联文:就读书上体认义理,于日用处磨砺精神.湘舲钱棨.钤印:"钱棨"白文方印;"湘舲"朱文方印.行书联清·钱棨钱棨(1734~1799),原名起,字勋楣,一字振威

联文:就读书上体认义理,于日用处磨砺精神。湘舲钱棨。

钤印:“钱棨”白文方印;“湘舲”朱文方印。

行书联清·钱棨

钱棨(1734~1799),原名起,字勋楣,一字振威,号湘舲,苏州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状元。

在历史上,钱棨并非以书法家传世,而是以学问见长。他从小聪明好学,是清朝第一个且是唯一一个连中“六元”的状元——28岁时,钱棨以县、府、院试的三个第一考上秀才,人称“小三元”;乾隆四十四年,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进京会试,得中第一名会元;同年,在殿试中,又摘得状元桂冠,从而成为清代第一个连中“大三元”的状元,也是清代科举史上唯一夺得六个第一的状元(科举历史上第一个连中“六元”的,是明朝的黄观)。

钱棨夺魁,一时轰动朝野,举国欢庆,满朝官员纷纷写诗作文以纪此事。乾隆皇帝也认为这是“太平盛世”的大喜事,亲笔挥毫作《三元诗》。副主考官翁方纲还将数百人的赞颂诗编辑成《三元诗集》。钱棨曾上书房行走,侍教皇子。和珅倒台后,他被嘉庆帝任命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可见荣耀非常。

钱棨的书法,内敛文秀,自有面貌。此幅对联,脱胎于赵孟頫(赵松雪)。清代的学赵者,多流于媚、失于滑、病于纤。而这幅钱棨行书对联,在学赵之余,参以东坡笔意,取东坡之厚,和松雪之温,形成温厚之面貌。钱氏学养醇厚,天资聪颖,笔下无粉面油头之态,有磊落宽厚之容、醇正典雅之范。这种气息,非常符合当时的文学艺术观。

就读书上体认义理,于日用处磨砺精神——此联语合“读书、日用”为一联,乃宋儒精神之所在。其辞其书,颇堪玩味,乃不可多得之作。暗八仙腊笺纸,是清中早期较时尚的对联纸,在两百余年的传世过程中,纸面已灰黄,并有几处明显污迹。不过,其墨色却依然乌黑发亮,精气神不减。

对于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学子们而言,练好一手馆阁体书法,与满腹经纶同样重要。清朝两百多年间,产生过112位文科状元。诸多考生中,因为写得一手好字而被钦定为状元者,不乏其人。比如,康熙三十年的辛未殿试中,康熙皇帝在科考官拟定的“第一名吴昺、第二名戴有祺、第三名杨中”纳名册中,比较了三人的考卷,认为戴有祺的书法好,遂钦定为一甲一名。

又如,陕西韩城人王杰,以探花第三名进呈乾隆皇帝殿试,乾隆见其书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拔为第一。

不过,历代之中,有多少状元才子留下了盛世之作?又有几人能被后人记得?八次乡试未中的徐文长,四次会试落榜的赵之谦,十次乡试皆名落孙山的文徵明,还有许许多多以穷秀才身份终其一生的文人,倒是给后人留下了璀璨的精神财富,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状元们的如此尴尬,值得今日仍在追捧“状元”的家长三思。更何况,如今这个时代,早已经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