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的资料 丁文江院士:“有用”是材料研究的灵魂

2018-03-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丁文江 195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铸造专业.现任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

丁文江 195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铸造专业。现任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在SC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308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4项。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16岁,仅仅读了一年初中的丁文江,就随着数以千万计的知识青年来到了距上海千里之遥的江西偏僻小山村,开始了务农的生活。那些年,他不仅学会了种田,还在当地首次采用化肥种水稻、利用农药来灭虫。22岁时,他被推荐到上海交通大学铸造工艺与装备专业学习;1978年,他考取了研究生,从此进入了轻合金的世界。

搞科研要有"钝感力"

丁文江有一套"吃饭"理论,认为发展过程分为"吃饭—吃好饭—开心地吃饭"三个阶段——"吃饭"是为了求生存,"吃好饭"是小康,"开心地吃饭"则是大家既能高效工作,又能愉快相处,其乐融融。当然,他和他的团队追求的是"开心地吃饭"。

丁文江喜欢阅读,涉足甚广。每次他读到好书,总是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青年骨干们分享。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钝感力》是丁文江很喜欢的一本书,他常对同事们说, "钝感"就是学会包容、吸收、容忍与平淡,做人、做学问都要具备一些钝感力才行,往往成大事者多是不斤斤计较者。

丁教授在交大已度过39个年头,他始终要求自己和团队成员做到"耐烦、耐看、内省、内敛",做任何事要不厌其烦,"人和科研成果一样,都要经得住时间考验,遇到问题先反省自己,有了成果要谦虚、收敛。"丁文江经常与同事们说,"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本性,我们不能抹杀人的本性,但做科研工作还是要有一点安贫乐道的精神"。

材料研究须瞄准应用

美国通用汽车37套模芯组成的全镁V6发动机缸体、日立公司实现减重30%的耐热镁合金活塞、波音公司的民机座椅骨架高强镁型材……当我们使用的电子产品越来越轻巧,我们乘坐的飞机、汽车越来越先进,镁合金技术的发展功不可没。

上世纪80年代,丁文江留在上海交大工作,开始了长期而专注的高性能轻合金材料与加工技术的研究生涯,并先后创建了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镁材料应用研究工程中心。"材料就是有用的物质,有用是材料研究的灵魂。

材料的研究如果不是瞄准应用,就不能算是在研究材料;研究的具体问题必须是来自于产业需求,再回到产业需求中去检验。"如今,他的团队在世界镁合金研究的舞台上名声赫赫,团队不仅发表论文总数第一、发明专利拥有数第一,应用部件开发数及开发能力也是第一;不仅简化生产工艺、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显著降低了镁合金在熔炼和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