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演的蔡锷将军 中华民国的护国将军蔡锷[附图]

2018-03-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蔡锷,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山门镇(今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12岁考中秀才,16岁(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后来进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即"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

蔡锷,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山门镇(今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12岁考中秀才,16岁(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

后来进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即“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再去日本。在日本,蔡锷一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华的途径。

1902年2月,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军国民篇》的文章,阐述丁他的救国救民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

他断言:“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军国民篇》,《蔡松坡集》(1984年版),第15页)那么,怎样实行“军国民主义”呢?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军国民篇》,《蔡松坡集》第32页)。

至于“国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蔡锷虽冥思苦想,却未能做出回答。尽管如此,他的这种探索还是有意义的。当时,国内正掀起编练新军、改革军制的热潮,把练兵作为救国的“第一要义”。而蔡锷等爱国青年则认为尚武不仅需要刀剑,而且更需要精神,御侮不仅需要枪炮,更需要国魂。

提出对全民进行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以提高国民素质。这种主张,与单纯依靠改革军制以求强兵御侮的思想相比,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远。

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他思想活跃,成绩突出,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当时,他虽然热切地希望变中国为世界第一等强国,但是还没有确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着从改革军事入手,帮助清廷革除弊政,借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