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后人的《查阜西琴学文萃》序一

2018-0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查阜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琴艺术家.五十年代中期,他曾率领古琴调查组,在上海.杭州.重庆.济南等十多个大.中城市进行采访,搜集.整理了大量琴学史料.之后,人民音乐

查阜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琴艺术家。五十年代中期,他曾率领古琴调查组,在上海、杭州、重庆、济南等十多个大、中城市进行采访,搜集、整理了大量琴学史料。之后,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华书局先后公开出版了由查阜西先生主持编定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琴曲集成》(第辑);同时,在内部还整理、油印了一批古琴音乐资料,为我国的琴学研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现在大家读到的这本《查阜西琴学文萃》,是查先生留给后人的又一部关于古琴的遗著。

查阜西先生,生于1895年,逝世于1976年。我虽然直到1949年建国以才认识他,但早在20年代,我就读过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古琴音律方面的论文(即收在这本集子里的《律吕概论》《中国声律之调停与琴之声律》),知道他是对古琴深有研究的音乐学家。

那时我就想:将来一定会认识他,对古琴方面,一定会有向他当面学**的机会。1949年,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音乐,音乐界需要进一步学**古琴,果然我认识了他,并且开始与他有了交往。

在谈话中,得到了许多启示。不久以后,又知道他不仅在古琴方面学识渊博,在其他民族音乐方面,知识也极其丰富。当时我正主持**音乐学院的工作,学院决定建立民族音乐系,大家都认为聘请他任系主任非常适宜。

经和他商量后,他决定承担这个工作。不久,中国音乐家协会举行代表大会,大家又选举他任副**,以加强民族音乐工作,特别是古琴工作。那时,我们大家都认为,在发展新中国的音乐事业中,抢救、整理民族音乐遗产是很重要的一环。

而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散见于各地、各种文献中的大量琴谱和琴曲,则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次商量,决定委托当时隶属于**音乐学院的中国音乐研究所, 以及北京古琴研究会,将存见的琴书和琴曲谱集编辑成书,这就是前述《琴曲集成》公开出版的由来。

查阜西先生实际上是这部书的主编。当年虽没有署“主编”这个名,但查先生所付出的巨大劳动和他在编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则是有目共睹的。

查先生从小喜爱民族音乐。家塾课余,即自学古琴,还试着古琴打谱和古琴作曲。我从查阜西先生哲嗣查克承同志提供的一份日记材料上,得知查先生早在1919年,于烟台海军学校学**时他就自许“当集诸家琴说,参以新知,辑为琴谱,以图振蔽起废”。但同时他也十分明白,在他那个时代,那样的社会,“不知何年何月可成”。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在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的年代,查先生的宏愿才有可能实现。

在旧社会,查先生只是业余从事古琴工作,解放后才有机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古琴事业上。党和政府也为他创造了发挥才能的条件。他在几十年的古琴教学、演奏、研究和琴社(会)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许多珍贵资料。

其中,《溲勃集》《溲勃别集》是查先生生前亲手编定的,还曾油印过若干份,分赠诸琴友和有关同志。至今我还保存着。这本文萃,从查先生的遗著中,撷取了20年代一60年代的各类文章一百多篇,内容涉及琴学的各个方面,材料翔实,考辨有据,评说有理,条分缕析,不乏真知灼见;语言畅,通俗易解,是为普及古琴艺术知识的一部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著作,不仅有实用价值,且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当然,用现在的眼光,就目前所见的各种琴学资料来看,查先生的有些观点还值得大家进一步研究。

文中存在某些缺点和不足,是难免的,时代的烙印和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文萃的编者们,为了存真,为了保存史料,也为了体现“双百”方针,不加任何改动和删削,这种做法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