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的《皮囊》 蔡崇达谈《皮囊》:理解是对他人和自己最大的善举

2017-05-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蔡崇达谈<皮囊>:理解是对他人和自己最大的善举日期:[2014-12-25] 版次:[B08] 版名:[大道文化副刊·新书] 字体:[大中小]■12月23日,蔡崇达(左)在方所以"我们如何看见内心的真相"为题举行新书分享沙龙.■新快报记者 梁静12月23日晚,资深媒体人.作家蔡崇达到了方所,与读者分享他的新书<皮囊>.以写特稿闻名的他,在这本书里,并没有谈及他的记者生涯,而是回归到家庭.朋友,写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和故事.蔡崇达说:"他想看到每一

原标题:蔡崇达谈《皮囊》:理解是对他人和自己最大的善举

日期:[2014-12-25] 版次:[B08] 版名:[大道文化副刊·新书] 字体:【大中小】

■12月23日,蔡崇达(左)在方所以“我们如何看见内心的真相”为题举行新书分享沙龙。

■新快报记者 梁静

12月23日晚,资深媒体人、作家蔡崇达到了方所,与读者分享他的新书《皮囊》。以写特稿闻名的他,在这本书里,并没有谈及他的记者生涯,而是回归到家庭、朋友,写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和故事。蔡崇达说:“他想看到每一个人,只有看见构成生活的每个人,才能看见自己,理解构成你生活的人,理解自己。所以,理解是对他人和自己最大的善举。”

想写这本书,是因为30岁生日的那天,他刚好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内参观一个名叫“living and dying”的展览。在长长的展台,铺满了各种药丸和医疗器械,每一列都隶属于最下面标注出的一个个主人公——这里陈列着已逝去的人们自认为生命最美好、最痛苦时刻的照片,以及他最后时刻的面容。

看着这一张张面孔,蔡崇达突然想起重病八年、已经离世的父亲,他才发觉,自己其实不认识父亲,即使他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严格来说,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在我的生活中参与的故事,我没有真正地看见并理解他。显然,我没能‘看见’我的父亲,也已经来不及这样去看父亲了,他已从我的生活中退场。我开始担心,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错过更多的人。”

从伦敦回来的一个月后,蔡崇达试图以仅有的记忆建构一篇文章,尽可能地去寻找父亲,看见父亲——这便是书中的《残疾》。从这篇文章开始,蔡崇达生出了紧迫感:要写写身边的人,用文字去“看见”身边的人。“这是对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最好的尊重。”

之后,蔡崇达越写越多,也从写故事的故事的过程中,越来越了解身边的人。“写《母亲的房子》时候,才真正看见并理解,母亲那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在写《皮囊》时,才明白阿太试图留给我的最好的遗产……”

有人称,蔡崇达的这本书特别真诚、也特别勇敢。“我觉得,如果每个人都能认真地面对日常生活,那必定也是波澜壮阔的。”蔡崇达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和提醒读者,“看见”自己,也“看见”更多人。

文学,并没有那么远。“文学是人内心纹路的一个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