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扬罗志田 访谈︱罗志田:如何“因材施教”

2017-06-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洪彬:罗老师,您好,很高兴您愿意接受访谈.<学术月刊>的访谈旨在梳理知名学者的学思历程,帮助读者把握该学者的问题意识.核心观点.方法论等,从而整体性地理解该学

张洪彬:罗老师,您好,很高兴您愿意接受访谈。《学术月刊》的访谈旨在梳理知名学者的学思历程,帮助读者把握该学者的问题意识、核心观点、方法论等,从而整体性地理解该学者。首先,请先谈谈您是如何走上学术道路的?

罗志田:我可能要让贵刊失望了。我其实就是考上大学后要找工作(当年叫“参加革命”),有幸到四川大学历史系读书,毕业分配到四川师范学院(后改名大学)历史系工作,就这样“走上学术道路”了。

张洪彬:据说您早年的兴趣在文学方面,请问文学修养对您的史学研究有什么影响?您颇具特色的行文方式,是受文学影响,还是出于某种特定的史观?

罗志田:我们考大学时是十多年来的第一次,那时填志愿主要不考虑兴趣,而是看什么可能考上。我在此前实际只上过不到一年的中学就“停课闹革命”了,后来虽然也有短暂的“复课闹革命”,其实仍是不念书的。这样的水准,只能选门槛最低的学校和科目。

我填的第一志愿是成都师范学校的语文高师班,就是中专办的大专班。第二志愿是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第三志愿感觉需要改改专业了,就填了四川大学历史系。后来是重点大学先入场,以成绩录取。我侥幸考了还不错的分数,就被川大历史系录取了。所以不敢冒充说早年的兴趣在文学,这样可能会被文学领域的人笑话。

至于行文方式,可以肯定既不是“受文学影响”,也不是“出于某种特定的史观”,大概就是自然形成的。部分可能因为前些年各学刊都把字数限得很低,我在写作时有意无意间会尽量压缩文字。所以我常对学生说,我文中每一个字都有意思。可能养成习惯了,所以形成了您所说“颇具特色的行文方式”,记得陆扬老师就感觉我的学术表述压缩得很厉害(大意)。

张洪彬:在您的学术成长过程中,在国内对您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四川大学。在1987年在赴美留学之前,您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方法。可否为我们讲述一下四川大学的史学传统对您的影响?

罗志田:可能因为贵刊过去采访的都是“知名学者”,所以提问的立意较高。我在留学前真不能说“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方法”,现在也只能说是有了自己的研究兴趣,不敢说有什么自己的“研究方法”。但我对史学的理解和认识,的确是在四川大学奠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