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平版画 永失宁静:苏新平的版画心路

2017-09-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十年前我在"走进草原--苏新平版画研究"一文中,将他称之为"朴素的歌手",那是因为他以一系列蒙古民族的精神肖像揭示了一个宁静深沉的思想境界,以对蒙古民族生活状态的提练与抽象,触及到当代人的生命状态.在那个时期的作品中,寂静室内期盼亲人归来的少妇,空旷草地上沉入梦境的男人,荒凉小镇上神秘强烈的光影,都以一种真实的局部形象表现了一种陌生的心理体验,在这种超现实的"客观叙事"之后,体现出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画家对现实人生的洞察与象征性表达.不可否认,苏新

十年前我在“走进草原——苏新平版画研究”一文中,将他称之为“朴素的歌手”,那是因为他以一系列蒙古民族的精神肖像揭示了一个宁静深沉的思想境界,以对蒙古民族生活状态的提练与抽象,触及到当代人的生命状态。在那个时期的作品中,寂静室内期盼亲人归来的少妇,空旷草地上沉入梦境的男人,荒凉小镇上神秘强烈的光影,都以一种真实的局部形象表现了一种陌生的心理体验,在这种超现实的“客观叙事”之后,体现出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画家对现实人生的洞察与象征性表达。

不可否认,苏新平作品中有着个性化的对生活的观察角度,一种对社会与人生底蕴的不懈思索成为苏新平版画艺术的鲜明特征,这种对于时代生活的敏感贯穿于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中,无论是版画还是他90年代中期起着力甚勤的油画,都具有对现实的凝视与内心的冥想,作品成为人生处境的复杂暗喻和画家独处社会激流边缘的心理自述。

纵观苏新平近十年的版画创作,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总是渗透于他的作品之中,画家关注的不是个人的悲欢沉浮,而是整个社会现实中人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以及人性在时代潮流中发生的迅速变化,作品中有困惑、有反讽,但更多的是思考,这些思考的结晶往往以不同时期的系列作品来体现。

1992年的《网中之羊》系列,布满画面的铁丝网作为工业时代的产品,将草原上的羊与自然分离开来,奋飞的孤雁和站立的小羊似乎表达了一种挣脱的愿望。

作于同年的《顶光》系列不再以动物来暗喻人的生存,而直接以人物形象表达画家的思想,在这里画家将一位中年男性置于旷野之中,没有任何人文与地理的环境标识,一束强烈的顶光将暗处的人物突然照亮,这是对于封闭与开放、蒙昧与启蒙、方位与身份等一系列困惑现代人的问题的形象表达,犹如梦魇中个体的无助与茫然,东方式的人与环境的浑然一体在这里具有形而上的抽象意味。

1995年的《生命之树》无疑是苏新平创作中的重要转变,画面中众多的人物高举双手,仰望天空,原有的个体的沉思转化为群体的呐喊,它标志着苏新平作品中的人物从抽象的命运的思考转化为现实的奋斗与争取,但这种对现实的争取仍不免带有某种盲目,因而具有了某种群体式的狂热。

1998年的《同志》和《对话》系列,是画家对大众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日渐占据主流地位的思考,那些具有面具化,嘴涂口红,手持鲜花,身着中山装,微笑的男人,成为画面的主体。

1996年—1999年的《欲望之海》系列作品共有30多幅,试图通过这些作品揭示出转型时期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作品将这种国民的心理状态刻划的更加鲜明入微,主体是疾速奔跑的身着都市服装的人,而在他们的脚下,正在下沉的人们伸出无数渴望的手,急云流走,时不我待,使我们想起《国际歌》中所唱的“这是最后的斗争”。

作为艺术家对现实的反应,我们看到的是伸直双臂,如十字架上的基督般悲痛无奈的少女,画家本人也在没有来路和去向的天梯上伸出双手,凝视这一切。

2000年的《魔法》、《影子》和《假日》系列,是苏新平对石版画艺术的新的探索,他在石版上运用水墨画的方法达到了精湛入微的视觉效果。在《魔法》系列中,早期作品的沉重与无奈已经为荒诞和调侃所取代,伪气功的流行反映了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中国的蒙昧与迷信仍在延续。

当然,这一系列也可以从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来加以理解,所有的无中生有和种种“炒作”都可以视为这种胆大狂妄的无知者的无畏之举,其追求商业利益的指向是不言而喻的。

《影子》系列中的男女形象不是简单的两性关系的描述,而是涉及到人的内在双重人格的矛盾冲突,这里再一次显示了艺术家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刻分析和对人性变化的敏感。《梦游者》以跳水者的优美姿态体现出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上下飘浮,而《假日》系列试图表现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正在动摇,不稳定因素正在加剧,每个家庭都面临着物质及精神危机的考验。

回顾苏新平十多年来的创作,有一条依稀可见的轨迹,画出艺术家的心路。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对于自然的辽阔博大,对于人性的善良都充满着美好的信念,但是城市与工业的发展,使现代人迅速趋向追名逐利,躁动替代了平静,在苏新平的作品中,这种来自草原的宁静也日益成为远去的歌声。

苏新平以他个性的视觉描述,为我们留下了近20年来中国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人们的精神写照。可以看出画家始终在用他最熟悉的语言表达对社会、人生的体验。

在他看来,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和体验社会人生是最为可信的,而艺术的高度和价值取决于艺术家的思想深度,取决于他是否具备独特的眼光及艺术敏感来揭示当代生活的本质和人们在精神领域的渴望与需求。苏新平认为,当前的现实更值得去关注和表现,因此他画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能使人产生共鸣的作品。

可以说,苏新平的作品,继承了西班牙画家戈雅的浪漫主义传统和延安时期中国版画直面生活的现实品格。苏新平早期作品强调的是内心的体验、过滤,重视画面的视觉效果,而近几年则是把自己对生活总体的感受上升为观念,然后寻找图式与形象,在这里,生活引导着画家的思考,想法比画面更为重要。

这种由感性而理性,由技术到观念的转变是十分自然的,也反映出当代艺术“由技进道”的发展趋势。

回首当代中国版画艺术,寂寞和沉闷令人忧虑,这其中既有历史环境的变化,各种复制艺术占据大众传媒,更重要的是版画家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深层问题不够,版画家的自身潜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甚至对一些版画的基本问题缺乏深入的反思。

可以说,版画艺术不是一个落后的画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往往首先应用于版画的创作中。问题是如何发挥版画的复数性,使它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而不是退出时代文化主流,成为学院中的象牙艺术,我们应该学习30年代中国版画的积极进取精神,自觉地参与到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建设中去。

而苏新平的这种创作状态,即不被时尚和利益所左右,始终保持真诚和执著的心态,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踏实劳动,才是版画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艺术行为说到底应是个人性的,只有自我的不断完善,独立人格的实现才可能产生震撼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