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生当选院士 记"万人计划"入选者马永生院士

2018-04-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突破前人"禁区" 为实现中国油气二次创业努力拼搏--记"万人计划"入选者马永生院士    新华网北京2月20日电(记者安蓓)现任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的马

突破前人"禁区" 为实现中国油气二次创业努力拼搏

——记"万人计划"入选者马永生院士

    新华网北京2月20日电(记者安蓓)现任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的马永生院士,于科学家的严谨平实中更多了份企业家的从容。今年53岁的他,于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名单,是仅有的6名杰出人才中唯一一位来自企业界的代表。

    这是一份对石油人来说颇不寻常的履历:1992年作为当时不多的博士人才参与塔里木石油会战。1999年,被任命为中国石化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负责人,全面负责南方探区十余省区海相油气地质研究与勘探工作。

负责完成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和普光气田的发现”成果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仍是能源与矿产学部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不寻常的履历背后,是一位石油地质学家坚持信念,敢于突破前人“禁区”的艰辛之路。

    在中国海相地层找到大油气田,令几代中国地质学家和石油人魂牵梦萦。

    海相是相对于陆相而言的沉积物。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由海洋环境沉积下来的地层,叫做海相地层;而湖泊、河流、沼泽等陆地环境沉积下来的地层,叫做陆相地层。普光气田发现之前,我国发现的大油气田多数是在陆相地层里找到的。

    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存在于海相地层。我国有450万平方公里海相地层,但一直没有大的油气发现。国外一些石油公司在对南方探区进行系统评价后,认为中国南方无规模性油气形成的可能,放弃了投资意愿。

    “尊重前人工作,但不盲从前人结论,这是石油勘探家的基本素质。”怀揣梦想来到南方的马永生带领勘探团队开始了南方海相探区新一轮勘探攻坚。

    关于南方海相勘探的前景,悲观和质疑之声从未间断。出身地质学家庭的妻子担心马永生“败走麦城”,劝阻过他。参与过川东北勘探的老专家看过材料后,认为他会徒劳无功。面对种种担心,他带领团队从基础地质研究和地球物理工作做起,经过严谨考察和勘探测量,提出了探索海相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新思路。

    与数十年来川东北进行的历次勘探不同,马永生提出不打“高点”打“低点”的勘探部署:第一轮预探井全部定在构造低部位上,普光气田发现井——普光1井与位于构造高点上早期打过的川岳83井相比,低了1400米。

    一个探井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投资,压力不能说不大,但马永生坚信自己的设想:南方海相勘探之所以长期没有大突破,主要问题之一是在勘探思路上没能突破传统陆相构造勘探理论束缚。

    他提出的普光1井部署方案,一度被认为“离经叛道”。面对众多质疑和阻力,马永生连续三次向专家组汇报,最终得到专家组和中国石化认同。2001年11月,普光1井开钻。2003年5月,到达5700米深目的层,发现巨厚天然气层。

    面对成功的喜悦,马永生保持科学家的冷静。“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对勘探家来说是最重要的特质。我最担心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口井取得突破后,不认真分析研究,不按勘探程序,头脑一热,油气勘探全面铺开,很可能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另一种情况是,几口井失利后,勘探家们失去信心,不敢继续坚持探索,不可能有新的发现。”

    随后,他率领团队先后研究和部署了四轮探井,组织实施探井29口,勘探成功率高达93%,引起国内外震动。

    2008年年底,普光气田探明储量达4122亿方,约相当于4亿吨石油,成为国内最大的整装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储量丰度居全国同类气田之首。截至2014年1月底,普光气田已生产天然气350亿立方米。

    “在海相碳酸盐岩超深层油气勘探理论和实践方面领域,你们引领了世界。”国际著名地质学家金斯伯格这样评价普光气田的发现过程及其形成的创新性理论成果。

    随后几年中,马永生不断完善已有理论和技术,率领团队相继取得通南巴、元坝等大型气田一系列重大发现,这些勘探成果不仅带动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发展,同时对国内外相关领域油气勘探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据国家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海相古生界资源量约385亿吨,而海相领域油气资源探明率不到10%。马永生和他的团队正继续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领域开展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同时推动非常规油气、地热等绿色能源发展,为我国油气工业“二次创业”奠定更加坚实的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