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与徐克 徐浩峰:游走在武林与电影之间

2017-09-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徐浩峰:游走在武林与电影之间徐浩峰[人物档案]徐浩峰,1973年出生.早年在中央美院油画系就读,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他也是武侠纪实文学和武侠小说

原标题:徐浩峰:游走在武林与电影之间

徐浩峰

【人物档案】

徐浩峰,1973年出生。早年在中央美院油画系就读,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他也是武侠纪实文学和武侠小说作家,其武侠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开创了中国武侠纪实文学说的风气之先,其武侠小说《道士下山》更是使硬派武侠小说重新占据了文学市场一隅之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著名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影《一代宗师》中,徐浩峰出任编剧。

王家卫找徐浩峰做《一代宗师》编剧的时候,他已经出版了《逝去的武林》一书,等到几年后影片上映,他自己的处女作《倭寇的踪迹》也去了金马奖。很多媒体问他:如何看懂《一代宗师》?他和另一位编剧邹静之回答:不用了解所有的信息,只要能感受它的魅力就好了。

梵高对他的弟弟说过:“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电影如是,在徐浩峰看来,武术亦如是。

武林的受益者

徐浩峰的本职工作,其实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一名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视听语言,学生们都说他很“温”。但他的武侠电影里,却都是硬桥硬马的实在功夫。作为形意拳大师李仲轩的后人,游走在武术界与电影界之间,他直言自己一个是武林的受益者。

二姥爷李仲轩遵守师命不能授徒,,徐浩峰不能以他的名号跟人交往,老先生脑子里还是以前的武林,不想让他练武,怕他跟人比武被打死。当代武林人也知道他这一情况,通过李老生前在武魂杂志上的表态,和杂志主编常学刚先生多年来帮他解释,大家都是体谅的。

“所以我摈除了武林人的身份,只是一个武林的受益者,用李老所言的知识,拍电影写小说。社会也给了我很大的回报,让我这个没有社交能力的人,因为掌握了武术文化,竟然也能获得投资,可以拍电影了。可惜,这些益处,李老生前没有享受到,我是个贪天之功的人。”徐浩峰说道。

班长与二姥爷

徐浩峰初中的班长张毅是梁派八卦掌传人,其师公是在八十年代京城的八卦掌会长李子鸣(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的武术顾问还请了李的两位女儿)。有一次在班里的节庆活动上打八卦,潇洒极了,对他刺激很大。徐浩峰想起家里的二姥爷李仲轩就会武术,于是就要学。

他学了半年,只教了一个姿势,实在没法用于表演。徐浩峰说:“李仲轩是遵守不授徒誓言的形意门人,教形意吝啬,他这一系就是《一代宗师》里的宫家。形意门里含了八卦一脉,跟我讲八卦掌多,可能讲别人家的武技不心疼吧,但也不是手把手教,而且跟张毅的八卦差异很大,也是笨拙简单,没法表演。”徐浩峰那时对二姥爷李仲轩很失望。

直到过了三十,渐渐对他的东西有了理解,徐浩峰再去找他,老人已风烛残年。徐浩峰整理李仲轩的口述历史,发现他的观念是报师恩,果然由于他的文章,他的师父(指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由被世人遗忘,成了大学生都热议的人物,重获大名。

2004年,徐浩峰跟班长张毅在街头巧遇,张毅成了一名书店职员,平日以读古籍为乐,还是少年习武的经历,令他智趣不同。他俩开玩笑,他对徐浩峰在武林成名十分意外,说:“没想到你成了。”徐浩峰则说:“你是真功夫。”

武术的礼法

在整理民国时代的武术故事的过程中,最打动徐浩峰的,是老拳师的“艺”人气质。

“拳叫‘武艺’还好,实在不赞赏日本把拳叫空手道、合气道一类的说法,不符合理法。道是无形的,练的毕竟是形而下的器,能由器悟道,是个人的成就,悟道了,也是大道,不是空手的道,合气的道。”徐浩峰说。

“艺,则有尊重、有追求、有讲究。旧时代,学拳叫‘求一艺’,我小时候,街头还有些老艺人,修鞋的、做早点的,感觉智商都极高。这批老头是又干净又有风度,嘴里没脏话,一说就有理,望之肃然起敬,他们的书卷气,不是读书读来的,是求艺求来的。”

“武术大师和一个踏踏实实修鞋的老头,是一类人,是我们文化里长出来的人宝,可惜现在的社会风气普遍不敬业,能混就混,能蒙就蒙,大家都在投机取巧,你取巧了,你就不会有气质了,智商也不高了。”

“以前的底层人像是文化人,而现在的文化人流行用脏话来表达自己的真诚,真是世态颠倒。”

自我的追求

从写武侠书、拍武侠电影,到参与《一代宗师》的创作,徐浩峰的“武林情结”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作为电影人,这是他今后创作生涯的主要方向吗?

“我是顺势而为,马上四十岁了,对待电影,跟年轻时不一样了,尤其在电影市场如此功利的时代,拍武侠片,可以规避掉许多别的片种无法应付的问题,何乐而不为呢?”徐浩峰这样说。

电影在艺术门类里的特殊,是需要极大资金运作。徐浩峰说他拍武侠还有人愿意投资。“徐克也是拍几部武侠后,再拍一部都市题材,算是以打折的方式完成自我追求。”他直言打折很难受,但电影人都在按打折的方式生存,等到电影成为一个受尊重的行业,或许就不需要打折了。

徐浩峰还指出,当今艺术是严重庸俗化的,作艺术的人也是不被尊重的。不知道起因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这个局面?他说:“或许新世纪不需要艺术,只需要热闹。”

《一代宗师》是武林的挽歌

电影中有句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徐浩峰一直以来所做的事,是在有意识“传承武林精神”这盏灯。对此,徐浩峰表示,《一代宗师》这部电影,其实是武人和武艺的一曲挽歌。

“传承,是李仲轩晚年的心愿,我只是以文助他。老人过世后,还有些未了的师门旧谊,我就继续还愿。”徐浩峰说他得了李仲轩的学识,享受了许多社会对李仲轩的回报,所以能为别的武人做点事,否则不安心。

徐浩峰说:“武行文学、武行电影的创作,令我可以在这个题材里,追求传统生活样式和生活理念。我们这一代人是没有根的,从小受的是解放全世界的抱负和大公无私的道德灌输,长大后,这种理想目标、道德观念全面崩溃,等于一根没有芯的蜡烛,没芯就要灭,我在找芯。”

如今的中国大地上,还有谁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呢?

自民国开始,各省都有武术挖掘小组,从事民间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这个编制一直保留到建国后,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废止。当年这些挖掘小组的人,有的仍以个人爱好的方式,努力着,比较著名的旅美的武术学者胡刚,他的武术挖掘也包括了资助。

事实上,民间武人大多生活清苦,因为武术是被社会淘汰的行当。今天,日本仍通过警察局普遍聘请武师、学校普遍设置武术课,在经济上保护了武人,得以保留了武道文化。

现在中国的白领们周末要去剑道馆、合气道馆、瑜伽馆。却没人学我们自己的武术,徐浩峰表示很是心疼。老师父们往往收不到一流人才,聪明的、有文化、有财力的年轻人都去学外国的东西了。

徐浩峰最后惋惜地说:“《一代宗师》是武人武艺的挽歌,武术的现状,几乎是无希望的。等老一辈师父过世后,人亡艺绝,几乎是必然的。”(据《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