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琴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代表人物——朱派王派李派等等

2018-0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内容摘要:中国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 .北京市人.她原姓周,4 岁生父病逝 ,其母改嫁马连登,遂改名马增芬.5 岁向继父学艺,7岁得赵玉峰赏识,

内容摘要:中国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 。北京市人。她原姓周,4 岁生父病逝 ,其母改嫁马连登,遂改名马增芬。5 岁向继父学艺,7岁得赵玉峰赏识,亲自教授她许多唱段,8岁开始说书,30年代成名。与骆玉笙、常宝堃、张寿臣、刘宝全、白云鹏等同台演出。

1938~1949年中断演艺生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重返舞台。1953年到中央广播文工团,曾随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河南文化产业网讯:西河大鼓初入津阶段主要以说唱长篇书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随编随唱的“淌水”唱法比较普遍,唱腔并不讲究。

在津既久,艺人们认识到必须改善唱腔与唱法以适应天津观众的欣赏要求,于是努力发展各自的优长,革新唱腔音乐。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优胜劣汰的结果是:“北口”一支以其节奏明快、曲调华丽流畅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南口、小北口的艺人也纷纷靠拢过来,直至北口唱法成为该曲种的主流。三十年代,赵玉峰、朱大官(化麟)和一批青年女艺人如焦秀兰、焦秀云、王艳芬、马增芬等都在津享名。

赵玉峰、马增芬的流派艺术也在津形成。从艺人员有多家,如马家——马连登、增芬、增芳、增昆;郝家——郝英吉、庆轩、艳霞、艳芳、还有田荫亭兄弟、常起震夫妇等。 西河大鼓曲目丰富多彩,内容也很广泛,中、长篇有《杨家将》、《呼家将》等一百五十余部,小段、书帽有《绕口令》、《闹天宫》、《小姑贤》等三百七十多篇。

西河大鼓的流派及代表人物有:朱(化麟)派、王(根元)派、李(德全)派、赵(玉峰)派、四十年代由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创立专攻演唱短段落的马派。

他们的演唱流传于北京、天津以及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部分城镇。七十年代以来,杨雅琴、郝秀杰等青年演员对西河大鼓的唱腔、唱法也都有不同的创新。

艳桂荣(1930—2005),原名孙桂荣,天津人。她自幼家境贫寒,无钱拜师,暗地偷着学艺。西河大鼓老艺人张锡鹏先生发现她天姿聪颖,遂收为艺徒。十七岁登台,颇受欢迎,被誉为小西河。1958年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的长篇西河大鼓《杨家将》受到全国各地听众的赞赏,从此名声大振。

1960年随天津市曲艺演出团到东北各地演出,大受欢迎。“文革”中她所在的红桥区曲艺团撤消,转业到工厂,“文革”后调入天津实验曲艺杂技团。

从该团退休后仍在演出。 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善于广采博取,吸收各派唱法,结合自己嗓音宽厚的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她的演唱嗓音挺拔脆亮、音域宽广;行腔圆润婉转、舒展自若、刚柔并济;吐字清晰,大刀阔斧,铿锵有力,字腔相协“喷”“崩”得法;数叙明快,板眼准确。

快如高山瀑布直泻千里;慢似蓝天行云缓慢深沉。可谓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气口均匀。 她在演唱中板式多变,句式不重。 最擅长用“窜板”“抢板”“垛板”“掏板”“闪板”及“楼上楼”等各种演唱技巧。

她既能以刻划人物的粗犷豪放见长,也能揭示细腻复杂的人物感情。 经常演唱的剧目有: 《杨家将》 、 《薛家将》 、 《呼家将》等。 中国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 。

北京市人。她原姓周,4 岁生父病逝 ,其母改嫁马连登,遂改名马增芬。5 岁向继父学艺,7岁得赵玉峰赏识,亲自教授她许多唱段,8岁开始说书,30年代成名。与骆玉笙、常宝堃、张寿臣、刘宝全、白云鹏等同台演出。

1938~1949年中断演艺生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重返舞台。1953年到中央广播文工团,曾随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她对西河大鼓的内容、唱腔以及表演方法等都进行了大量革新 ,被誉为独具风格的马派西河大鼓创始人之一。

她表演过 100 多个西河大鼓的曲目,除传统曲目外 ,还积极编演新书唱段 ,歌颂新人新事。晚年主要从事总结演唱经验和培养青年演员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