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美国某报记者白修德 发现大饥荒——一个美国记者白修德眼中的1942

2018-0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河南灾民在饥饿中无助地死去.(福尔曼拍摄于1943年的河南)▲白修德正在热映的电影<一九四二>,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中国河南爆

▲河南灾民在饥饿中无助地死去。(福尔曼拍摄于1943年的河南)

▲白修德

正在热映的电影《一九四二》,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中国河南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于饥饿。

电影里的“老东家”、“栓柱”是艺术加工出的人物,却也是3000万难民的真实缩影,苦难烙印在他们身上。70年过去,“老东家”、“栓柱”的人物原型再也无法找到,他们的生命,早已湮没成历史的尘埃。

电影里的美国记者白修德,却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把那次灾难记录在他的报道和回忆录中,留下了震撼人心的一部苦难史。这位曾获得普利策奖的记者曾说,在中国河南的遭遇,让他“懂得了无政府状态和秩序、生与死的真实意义。”

通过白修德的眼睛和笔,我们可以看到1942年发生在河南这片土地上的灾难,绝不仅仅是电影开头所说的“吃的问题”。

《等待收成》

1943年初春,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年轻美国记者白修德,与他的同行——伦敦《泰晤士报》的哈里森·福尔曼一道,跳上了从郑州开往重庆的火车。

作为美国《时代》周刊驻中国的特派记者,当时只有24岁的白修德刚刚在中国的河南目睹了一场真实的人间惨剧:3000万人在饥荒中颠沛流离,每天都有人死去,野狗在啃噬着倒毙的饿殍,难民们在饥饿中麻木、疯狂。而政府组织的赈灾不见踪影,听任难民们的生命像草芥一样消失。

这一切,让白修德和福尔曼悲痛而愤怒。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从我的笔记里很容易勾画出一个野兽般的世界,但他们不是兽类,他们是创造了世界最伟大文化之一的民族的后代。”

乘上火车几个小时以后,这两个愤怒的外国人在洛阳火车站下了车,白修德几乎是一路飞跑到了洛阳电报局——归途中遇到的第一个电报局。他要把河南大饥荒的消息公告全世界。

报道稿件早就写好了,题目是《等待收成》。联系到白修德所描述的灾情,这个题目流露出的情绪让人绝望。

青黄不接的春天,正是灾荒年月最难熬的时候。经历了一年饥荒的难民们,不知能不能捱过去。政府救援还是没有到来,唯一的期望就是等着田里的秧苗长出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