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故居“被关闭” “民办公助”拯救不了名人故居?

2018-02-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东方网11月4日消息:据文物管理部门初步统计,上海名人故居大约有两三百处,有40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除却独门独院的故居以及公办的名人纪念馆,剩下的大

东方网11月4日消息:据文物管理部门初步统计,上海名人故居大约有两三百处,有40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除却独门独院的故居以及公办的名人纪念馆,剩下的大多已在日后入住了新的“72家房客”,丰子恺故居便是其中之一。

四年前,丰子恺故居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免费对外开放。却在一周前,传出“邻里不和,被迫关闭”的消息,当“民”的力量日渐薄弱,“公”又能给予何种帮助?

闭门一周后,《申》报记者再次来到丰子恺故居,还看丰子恺后人、邻里、游客如何说。

现场:闭门一周,游客骤减

10月16日,丰子恺旧居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条题为“敬告丰子恺艺术爱好者并丰子恺旧居游人”的图文,文中正式宣布,即日起旧居将暂停开放,后会“无期”。

10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陕西南路上的丰子恺故居,已是一片冷清。故居的标示仍然贴在长乐村门外的铁栏杆上,只是参观时间上已经贴上了“暂时关闭”的字样。路人来来往往,停下看一眼,匆匆离去。

走进小区,丰子恺先生的“日月楼”在靠近小区出口左手边的地方。小洋楼二楼上有天窗,白天阳光充足,晚上皓月当空,丰子恺遂取名为“日月楼”。居住于此的21年中,丰子恺先生在这里翻译了多部外国名著,创作了《护生画集》第五集和第六集。但现在,只有一张用毛笔涂画的“注意,居民住宅,谢绝参观,谅解”的牌子醒目地挂在故居门口。

这栋3层的洋房外,有一个用矮围栏围成的小花园,里面晾晒着衣物。小花园的门是敞开着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去,里面就是93号的门。之前有媒体报道说,一楼的邻居偷拆丰子恺故居的门铃。再一看门上,“参观请按铃”字样的旁边,的确有一个人为凿出来的凹槽,门铃不知去向。

记者在93号门前驻足近一小时,未见游人身影。

底楼邻居:闭门不见,态度迥异

等候的当口,记者听见不少小区住户在议论丰子恺故居被迫关闭的事:“啊呀,这个故居啊,邻居和他们搞,不让他们开,就关了咯。”

邻居口中的“搞”,其实由来已久。早在今年9月,一楼的后楼住户便开始明着“阻挠”参观。丰子恺的外孙女杨朝婴告诉记者,男住户一度穿着睡衣坐在大门口,阻挠观众进来参观。

采访当天,记者没有见到这位后楼住户。其他住户是这样说的:“那家人家见游客就说不能参观,最近不要来了,来了我也不放你们进去,实际上没什么好看的……”“那家人家是住在一楼的三家住户之一,陈列室位于二楼、三楼,他家觉得一来一帮子人,不好好走路丁零当啷。”“我听他家说,要么拆迁,要么给他外面借房子去。”

相较于后楼住户,住在前楼的周阿婆倒是平和许多。“其实来参观的人大部分还是比较文明的,不过有时一下同时进来几十个人的时候,上上下下确实吃不消;也有人是带小孩进来的,小孩跳上跳下,很吵的。”

对于邻里的这两种态度,丰子恺的后人很是无奈:“说句实话,游人对一楼的前楼住户或许影响较大,因为通往二楼的楼梯正对那户人家的门,但我们相处得一直挺和气。倒是影响较少的后楼人家,一直百般阻扰。”

丰子恺外孙宋雪君:“开不了就不开了罢”

为进一步了解关门风波,记者联系到了丰子恺研究会法人代表、丰子恺外孙宋雪君。在电话里,宋雪君先生的嗓音有些疲惫:“开不了,就不开了罢。”

宋雪君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网络上有不少声音向着底楼的邻里,他不可置否。但是,有些委屈,他还是想说出来。

1954年,丰子恺先生就开始定居于此,全家十几口人住在这里。只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1967年丰家被迫失去了一楼的房子,至今也没有归还。1975年,丰子恺在“日月楼”逝世之后,后人以房屋置换方式搬离此处。

2008年,丰子恺后人出资回购了“日月楼”二楼和三楼,修旧如旧,将其辟为丰子恺故居展览区,并于2010年免费对外开放,从“历史上看,这栋房子的一楼应该是属于丰家的,为了自己家的房子和一楼的邻居低三下四谈条件,总是不妥的、不甘愿的。”

然而,宋先生很快平定了心绪,“不过,我们已经不想引发更大的矛盾了,吵吵闹闹的做人,也与丰先生的性格不符。”

按宋先生的话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故居可能都会关闭,“冷处理是目前惟一的办法。只是对那些从国外专门赶过来看丰子恺故居的游人,我感到十分的遗憾。”

未来:或长期“被关闭”

作为“民办公助”的项目,黄浦区有关部门也始终没有放弃调解。“自从陈列室开放以来,我们为两边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黄浦区文化局有关人士表示,因担心参观者走动时造成木制楼梯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太响,就在上面铺了地毯;门铃也改造过,二楼的声音要比一楼的响;因担心安全隐患,就装了灭火器,还给电压扩容……“然而,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当事人双方不愿坐下来商量。”

瑞金二路街道锦江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坐下来商量也没用啊。”宋雪君先生分析道:“底楼三家提出的条件各不相同,我们满足不了。如果要补贴,每月总共要支付2500元,我们是公益性质地办故居陈列馆,无力负担,政府那边也拿不出。我退休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年纪大了,弄不动这么多事了。”

至于热心网友提出的“造独立纪念馆”的建议,他表示,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但是实施起来仍是困难重重,建纪念馆同样也牵扯到房子的问题,“还是那句话,有心无力。”